白族人與苗族人有什么區(qū)別?
白族白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漢語就是“白人”的意思。白族的先民史稱“泊填”、“叟”、“爨”、“西爨”、“白蠻”、“白人”、“民家人”等。
白族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大理一帶。居住在桑植與天子山一帶的白族,則是從云南的大理國。 據有關史料介紹,早在1253年,蒙古軍占領了云南的大理國,強征了一支“寸白軍”,進攻南宋。
這支“寸白軍”里有三個白族兄弟,分別名叫鐘遷一、谷均萬、王朋凱,因為他們三個人對蒙軍不滿,又厭惡戰(zhàn)爭,因此就逃離了軍隊而流落到了江西,后遷到湖南洞庭湖。他們又溯澧水而上,在桑植定居下來并繁衍生息。
當時的三個人,經700多年的繁衍,到現在已發(fā)展到近萬人了。解放以后,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和清理族源,于1985年秋天正式成立了七個白族鄉(xiāng),終于實現了白族的民族自治。桑植的白族人雖然來自遠方,但他們的一些風俗習慣同云南大理一帶的白族大同小異。
白族的語言基本上是說漢語,漢文早就成了白族人的通用的文字。 因為白族人長期同漢族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系。白族也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它不但在歷史上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如參加1884年震驚中外的“鎮(zhèn)南大捷”和1949年4月的劍川武裝起義等,同時,還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經驗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如屹立在大理的崇圣寺,金壁輝煌,劍川石寶山的石窟與雞足山的古建筑群,也頗具藝術特色。
著名的愛情史詩《望夫云》與民間故事《美人石》與《蛇骨塔》,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每年大理的“三月街”,更是規(guī)模盛大的傳統節(jié)日,同時又是進行商業(yè)活動的盛會,招來不少國內外游人。
苗族苗族,自稱“壯”、“蒙”、“摸”、“毛”,也有稱“嘎腦”、“果雄”、“帶奧”、“籠兒”的。 苗族,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以及“荊楚地帶”,后來他們沿洞庭湖溯水而上,慢慢到達湘西和黔東一帶,然后在這里定居下來,生息、繁衍。
根據史料記載,苗族在周秦時代稱為“蠻”,漢代移居湘黔以后,又被稱為“五溪蠻”、“長沙蠻”。 元代封建統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區(qū)設置“五寨長官制”,在貴州苗族區(qū)設置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以加強對苗族人民的統治。
到了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征收賦稅,調查戶口,統一設立府、廳、州、縣、進一步加強了對苗族人民的統治。這使許多苗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長期掐扎在死亡線上,終年不得溫飽。
苗族人民真正翻身作主,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得以實現。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歷史上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者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如漢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蠻精夫相單程等,大寇郡縣”,極大的震撼了封建統治王朝;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暴發(fā)了苗族與土家族人民聯合參加的“乾嘉起義”,先由貴州松桃廳苗族領袖石柳鄧和石乜妹(女)發(fā)動,接著湘西花垣黃瓜寨的石三保,鳳凰廳野堡寨的吳隴登和蘇麻河的吳半生以及吉首坪垅的吳八月和三岔坪的吳連舉紛紛響應,聲勢浩大,斗爭勇猛,打敗了清軍多次進攻。
這次起義軍斗爭共進行了13年之久,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國民黨統治時期,湘西苗族、土家族人民又一起堅持斗爭,廢除了自清嘉慶以來盤剝湘西人民100多年的“屯田”制度,并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在長期的斗爭中,苗族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大理國是現在的哪里?
古代大理國是現在的云南全省,還有貴州的中西部以及四川西南的地區(qū),也就是現在四川的涼山州以及攀枝花市,還有越南北部地區(qū),老撾中北部,還有泰國的中北部,大致的地區(qū)就是清邁以北。
整個地區(qū)的面積差不多是在一百萬平方公里左右。 大理國主要包括的民族有白族,苗族,瑤族等等,整個大理國人數差不多有300萬以上。
1 大理國是現在的中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2 在古代,大理國是南詔的后裔,于937年建立,是云南地區(qū)的重要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之一。
3 如今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資源豐富,擁有美麗的洱海、古城、崇圣寺三塔等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
大理國就是現在的云南省,當時大理國是一個獨立的政權。大理國的前身是著名的南詔國,這個責任還真不是宋朝的。早在唐朝統治的中期,南詔就已經聯合吐蕃,和大唐王朝對抗。唐朝幾次出動軍隊進攻南詔,始終是敗多勝少。隨著局勢的變化,南詔國過渡成了大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