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梅耶鏡頭怎么樣
這是因為相機在承受高溫的時候會有的正?,F(xiàn)象,所以不建議在高溫時使用相機。
2. 哈尼梅斯鏡頭怎么樣
hanimex是科學儀器、皮革皮具品牌,屬埃及海尼麥克斯進出口商業(yè)代理公司。Hanimex是一家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從事攝影器材進口和銷售的公司,Hanimex公司自身并不生產(chǎn)任何攝影器材,而是從包括日本、原西德和東德進口照相機、鏡頭、閃光燈和幻燈機等相關器材后,再以Hanimex的品牌銷售出去。為Hanimex提供設備的品牌眾多,包括原東德的Pentacon、西德的Dacora、Finette、日本的Taron、Topcon、Petri、Chinon等,甚至還有香港的Halina品牌。
3. 梅耶180 3.5鏡頭
德國鏡頭名廠——MEYER(梅耶) 坐落于德國東部的格爾利茨(Gorlitz)。作為歷史悠久獨立鏡頭生產(chǎn)商,它和EXAKTA ,ZEISS IKON 以及后來在135單反相機機身制造上,超越ZEISS IKON 的KW公司一直有著廣泛密切的合作。
早在二戰(zhàn)前,MEYER就為許多德國相機生產(chǎn)配套鏡頭,1936年,德國Ihagee公司生產(chǎn)了世界上第一臺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時,MEYER 與蔡司(ZEISS)和施納德(SCHNEIDER) 一道為其生產(chǎn)了配套標頭,1949年,ZEISS IKON 生產(chǎn)了世界上第一臺35mm單鏡頭五棱鏡反光照相機時,大部分相機的配套標頭是 CARL ZEISS JENA 的BIOTAR 58mm/2而MEYER為CONTAX生產(chǎn)了比蔡司鏡頭光圈要大的:58mm/1.9。
1951年,東德的 KW 公司設計出了新型的卡口的 PRAKTINA(百納)相機。加上 KW 公司原有的羅口PRAKTICA(百佳)系列以及1956年 KW 公司設計的PRAKTISIX(潘太康6) 120單反相機系列,顯示了
KW公司已經(jīng)成為東德單反機身制造的巨擘,(隨后,ZEISS IKON 也把 CONTAX系列轉到KW生產(chǎn)。KW和MEYER納入VEB PENTACON那是后話)
MEYER 為潘太康系列120相機生產(chǎn)了第一枚標頭——MEYER-OPTIK Primotar E 80mm/3.5 V 鏡頭。和CARL ZEISS JENA 生產(chǎn)的標頭比較起來,MEYER的標頭確實是風格迥異。
首先是鏡頭沿用了早期鏡頭的前置光圈調(diào)節(jié)環(huán)的特點,但它是一枚有光圈頂針的自動光圈鏡頭!在光圈調(diào)節(jié)環(huán)的前方,有個直徑稍小的調(diào)節(jié)環(huán),它是鏡頭光圈的M/A轉換開關,這個轉換開關沒有象蔡司鏡頭那樣放在后面做成了滑塊,而是置于鏡頭的最前端的調(diào)節(jié)環(huán),在紅點(自動光圈)和黑點 (手動光圈)之間切換,并有清晰的定位。這樣的自動光圈設計和狀態(tài)切換設計還真是少見。
第二個特點是它的光圈。
鏡頭在最大光圈狀態(tài)下,光圈葉片不是完全收進鏡頭內(nèi)的,只有在機器取景時,彈簧頂針完全被推桿頂住時,光圈才收進鏡頭內(nèi)!這樣的結果是使用這枚F=3.5的鏡頭取景時,進光量和F=2.8的鏡頭是一樣的。在曝光時,光圈會收縮至最大F=3.5。很驚異于這樣設計,而且也根本不是設計能力的問題。
所有的MEYER鏡頭說起來也很奇怪,在最大光圈的設計上,總采用或大或小的數(shù)值
例如:50mm/2.9;50mm/1.4;58mm/1.9;75mm/1.9 180mm/3.5等,在焦距段的選擇上,也似乎有意和蔡司耶那鏡頭錯開:例如:29mm/2.8 ;30mm/3.5;40mm/4.5;100mm/2.8;250mm/5.5;400mm/5.5等。
另外一個特點是它的光圈葉片單片呈曲尺型,在縮小光圈時,葉片疊加,讓人感到是雙層葉片的錯覺。暈!
鏡頭是白色全金屬鏡身,是50年代德國鏡頭的傳統(tǒng)風格。單層鍍膜,反光極小,鏡圈上有“Q1”的優(yōu)質(zhì)標志。該鏡頭的光學結構是Primotar。它表明鏡頭采用4片3組的結構,和蔡司耶那著名的Tessar 結構一樣,以反差適中,清晰銳利,線條硬朗見長。
MEYER鏡頭品種數(shù)量極多,它和蔡司鏡頭一樣,有這自己獨特的鏡頭結構標注的方法。例如:
Trioplan 三片三組
Domiplan 三片三組
Primotar 四片三組
Primagon 四片四組
Helioplan 四片四組
Primoplan 五片四組
Orestor 五片四組
Oreston 六片四組
Orestegon 七片七組
Telemegar四片二組
Orestegor 五片四組/五片五組
這些結構大致對應蔡司耶那鏡頭里的:
Triotar
Tessar
Biotar
Biometar
Sonnar
Pancolar
Flektogon
Teletasser等結構。
MEYER鏡頭的白色金屬版本,和后期的PENTACON標志的斑馬版本,MC多層鍍膜版本,品種繁多,制造精良,光學素質(zhì)優(yōu)異,和CARL ZEISS JENA 鏡頭一道,秉承了德國鏡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見證了德國相機制造業(yè)蓬勃發(fā)展的黃金歲月。
譬如:meyer 50 1.8拍人像也是不錯,色彩真是討喜。
另外meyer還有Domiplan 50 f2.8 ,Orestegon 29 f2.8.50 f2.8 是3片三組,雖然不是czj tessar 50 2.8 的四片三組的(外號鷹眼,以銳度著稱), 拍出的片子銳度非常好,色彩還原準確,拍風景、人像都很棒。29 f2.8 是7片7組,也是meyer中鏡片最多的,也是meyer的高端頭,還沒來得及試,據(jù)說此頭很有個性,最大光圈下中間分辨率不輸鷹眼,但邊緣分辨率差,正好突出主體呵呵,收縮兩檔光圈邊緣銳度基本可以和中心差不多。這幾個頭的缺點就是光圈葉片只有六片,不用最大光圈拍攝焦外的亮點變?yōu)榱阈?,不是圓的,不過大多數(shù)東德頭都是這樣的,中長焦的有些高端鏡頭光圈葉片會有十幾片。
4. 梅耶色彩最好的鏡頭
能夠APS-C或者全副能夠用的,能達到漩渦狀焦外效果的特色鏡頭,本人用過和所知道的有這樣的幾種:16MM電影頭,比如:柯達102/2.7、柯達同宗兄弟埃爾基特102/2.7、愛展能75/2;老鏡頭,比如蔡司大小B、福倫達(蔡司、梅耶)天塞50/2.8、俄羅斯的M44-2幾種?;旧蟘ooke、天塞結構的鏡頭焦外都旋轉。
焦外旋轉的效果確實比較奇特,很有趣味性。這種慢門閃光同步感覺操作有點難度,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
有的,有些鏡頭也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比如這只lensbaby發(fā)布Twist 60mm f/2.5 鏡頭。
5. 德國梅耶鏡頭怎么樣
德國是相機王國,鏡頭成像獨樹一幟,當然工藝也是最高的。
1.Pentacon(潘太康),這是最物美價廉的德頭,東德品牌。
2.CarlZeissJena(簡稱“CZJ”),是現(xiàn)在保有量最大,但已經(jīng)不再生產(chǎn),將來最容易升值,且價格合理,能出一流照片的鏡頭,東德品牌。
3.Meyer(梅耶),是出片特別細膩,高光層次保留得最好,色彩清淡,很接近西德風格的一類鏡頭。東德早期名品。
4.Contax(康泰時),最純正的西蔡頭。鏡頭上打印著CarlZeissT*的標志,確實是西蔡正統(tǒng),出片銳度高,色彩純正且有著很高的飽和度,焦外過渡自然,用料足,加工精。西德名品。
5.Shneider(施耐德),帶有傳奇色彩的鏡頭。常常被人們譽為“真水無香”,銳度相當高,最多的產(chǎn)品為M42口的,此外還加工QBM口與萊卡M口,色調(diào)偏于真實還原一路,有著不可言說的妙味,但初學未必能真切體會得出。在做工上,只能超出康泰時而絕對不會在康泰時之下,是目前超值而日后升值可能最高的鏡頭。
6.Voigtlander(福倫達),產(chǎn)地最為復雜。本來是西德名鏡,因為市場策略失誤,后來收歸祿萊麾下,早期多為雷丁娜卡口,最近對焦距離變態(tài)地遠,所以不太實用,但其成像品質(zhì)一流,不在祿萊之下。其鍍膜為紅色字的Color(真彩鍍膜),鏡片組設計,機構結構與外型都不變,只是品牌不同而已,但相對于祿萊價格要低,是用家的首選。
7.Leica(徠卡),頂機相機,頂機鏡頭,西德產(chǎn)品,世界頂級的標志。
8.ISCO,西德鏡頭,據(jù)說是施耐德分廠,不知真假,鏡頭產(chǎn)量不多,不太了解。
9.ZF、ZA,是日本確善能打上了CarlZeissT*標志而專門為尼康與索尼相機加工的蔡司鏡頭。鏡片結構與鍍膜工藝不差,層次也好,但比照著康泰時還是差的是味道,且價格不低,當然還是遠超純?nèi)毡井a(chǎn)的尼康佳能一類的鏡頭的(人人觀點)。
10.斯坦海爾:一種怪異的品牌,但據(jù)說里面大量使用非環(huán)保的稀土元素加工鏡片,因此出片的味道有相當特別的味道,但此頭的鏡片多數(shù)都有脫膜現(xiàn)象,不影響正常使用。能弄到好品相的可為收藏品,應該是一種毒物。市場保有量很小。
11.肖特:很有名的西德品牌,但本人接觸不多,沒有發(fā)言權。
6. 梅耶鏡頭推薦
首先說明一點的是兩家蔡司都有相當多非常經(jīng)典的鏡子,東蔡的產(chǎn)量相對比較大,我們現(xiàn)在市面上看到的也比較多,其中經(jīng)典包括三劍客也就是表三寶,35 2.4,50
1.8,135 3.5,這三只相對比較便宜,表現(xiàn)也十分優(yōu)秀,當然還有相對比較貴的里三寶,20
2.8,80 1.8,180 2.8,這是黑鐵時期,之前的白銀時期也有著諸如大B小B這樣的極品鏡頭,但是東蔡最大的問題在于鏡頭品質(zhì)的浮動性很大,可能同一時期同一款式的鏡頭每顆之間的性能差距也會很大。反觀西蔡,同樣也是有大量經(jīng)典的存在,尤其是在并入福倫達之后,諸如蔡戒,最強鷹眼,凹玉等等,當年的西蔡更是現(xiàn)在蔡司的前身,鏡子的穩(wěn)定性上相比東蔡要好,但是在價錢以及數(shù)量上就遠不如東蔡了。其實與其糾結與東蔡西蔡到底哪家更好,倒不如每家試用一下,選取最適合自己,自己駕馭起來最順手的,老鏡子都有漫長的磨鏡時間,甚至可以多嘗試一些不同的老鏡,比如西德的施耐德,肖特,斯坦海爾,羅頓斯克,或者東德的梅耶,潘太康,日產(chǎn)的瑪米亞,雅西卡,太苦瑪,法國安琴,俄制的海力奧斯,尤比切爾,只有慢慢體會過這其中的差別才能真正體會老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