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十年代的照相機
根據年代和市場行情,可在800元左右。
2. 九十年代照相機貴嗎
300左右。人民幣大概10個玥工資
3. 九十年代照相機圖片
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是由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Steven J.Sasson于1975年發(fā)明的,原型機名稱為“手持電子照相機”。
該相機寬8.25 英寸,厚6英寸,高8.9 英寸(20.9x15.2x22.5厘米),重8.5l 磅(3.9 千克),拍攝的時候需要16節(jié)AA電池供應電力,而存儲介質則采用了標準300英尺的飛利浦數碼磁帶作為存儲。
在拍攝方面,這臺最古老的相機曝光時間為50毫秒,記錄一張影像需要23秒,每盒磁帶可存儲30張照片。
在官方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文字:“(我們)創(chuàng)造出一部無膠卷手持相機,通過電子方式拍攝黑白靜像,并將它們記錄到不太昂貴的音頻級盒式磁帶機上。磁帶機應能從相機內取下,并插入到播放設備,以便在電視上觀看。”
相機通過擁有 10,000 像素(按 100 x 100 的陣列排列)的 CCD 拍攝影像。每個像素占 4 個位 -- 由 0 和 1 組成的四位數組合,表示照片中的每一個點。一旦拍攝完畢,影像便會經過數字化處理并存儲到相機中的內存緩沖區(qū)。從這里,照片便可記錄到更具永久性的存儲器內,以便從相機上取下進行播放。盒式磁帶機便是用于此用途。從曝光那一刻起,相機需花費大約23秒鐘的時間將影像寫入磁帶機。
4. 九十年代的照相機有哪些
非哈蘇莫屬。一直處于高端。135的萊卡也是跟貴的!
5. 九十年代的照相機值錢嗎
沒聽過奧林巴斯有這個型號。
不過那個時候的相機基本上沒什么收藏價值。
如果成色和功能都好,又一直陪你那么多年,對別人沒價值,但對你一定有特殊的意義,還是自己收藏起來吧。
6. 九十年代的照相機叫什么
九十年代相機基本還處于膠片時代,一般135相機只能拍36張照片,120的相機最多只能拍16張,如果拍電影,24幀不夠拍2秒鐘。模擬攝像機時代用的是錄像帶,因此完全不兼容,所以照相機沒有攝像功能。到了數碼相機時代,圖像數字化,這才實現了攝像功能。
7. 九十年代照相機視頻
我的答案是90年代海鷗牌照相機是不能有錄像功能的。那時候只能是拍照。那個年代不光海鷗牌照相機,就是其他很多牌子的照相機也不能錄像。只能拍照片兒。大約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一段時間,我們才逐漸有了錄像機。在那之前,普通老百姓手里很少有錄像機的。有個照相機就挺好了。
8. 九十年代照相機品牌
價值最高的古董相機是那些品牌? 世界上價值最高的古董相機數量還真不少,一般來說古董相機的價值包含:品牌、產地、數量、年代、工藝、品相、款式……及人文內涵等等因素。如1840~1860年達蓋爾濕板相機(滑箱式相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德國空軍偵察用的信鴿相機。1948年日本可裝女人絲襪吊帶上的間諜相機(吉尼斯大全上最小的相機);1893年愛迪生助手威兼?迪克森設計的懷表相機;1944年柯達公司生產二戰(zhàn)中美軍諜報人員使用過火柴盒相機;1899年德國生產偵察用立體相機;1886年德國生產的裝在背心鈕扣上從鈕扣眼露出的鈕扣相機;1880年英國P?MAGER生產望遠鏡型相機;1890年比利時ARMAND LEDOCTE桃花芯木的限量干板相機;1904年柯達公司生產使用123新型膠片、金屬鍍金的外拍相機;1890年美國紐約生產“格馬”翻拍干板相機;這些相機似乎臺臺上萬美元,甚至幾十萬也談不上到頂了。古董相機的價值從低到高,幅度相當寬,少則數百元一臺,多則幾十萬,是世空見慣的事,這也給古董相機收藏愛好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也給我們尋尋覓覓播下了希望的種子。“欲速而不達,功到自然成”古董相機收藏完全是這樣,尋找最有價值的古董相機也是這樣,曾經有這樣一件事:十多年前,我在相機收藏館整理藏品,一位老先生提著一只大旅行包問我“您是不是高氏相機收藏館高老先生”我說:“是呀,有什么事需要我?guī)椭??”結果呢,這位七十多歲的香港老人,專程來杭,為的是了卻他父親的一個心愿――把一臺破爛不堪的木質老相機轉讓給我,我一看心都快蹦出來,英國滑箱式相機一捆木板,二只鍍金的英國銅鏡頭,鏡頭中間有條隙縫插一黑紙板,紙板中心有手工剪的小孔――光圈的鼻祖,這是臺珍品中的極品,我立馬把老伴、兒子叫來,把當時銀行存款全部取出加上現金才湊足貳萬元,老先生留給我們了貳仟元,說我“對相機已入迷入癡了,但日子還要過……”還說“我找到真主人了……”我高興得兩個晚上睡不著覺,十多年后的今天看這臺相機,它的價值何止幾萬?就是拿二十萬我也不會轉讓。這正應了“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功夫”一句古話。而這類相機就是收藏價值最高的相機。 中國攝影報、中國收藏雜志曾刊登我們的撰稿“當年80元,今朝成絕品”。 當年八十元相機 今朝成稀世絕品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一個小國,但卻是工業(yè)國,所以生產照相機,放大機等照相器材。中國在五十年代初進口相機來源主要是前蘇聯的相機和前東德的相機,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照相機,本身產量不高,所以只有很少量出口到中國,以120雙鏡頭反光相機fidret為主。捷克唯一仿“萊卡”相機――奧比瑪OPEMA,出口到中國,在當時僅僅是幾百臺而已,比“萊卡”的數量要少得多,所以我們在相機收藏圈里也難得一見。其珍稀程度可見一斑。 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歷經三代人,七十多年收藏歷史,館長高繼生已有四十年相機收藏歷史,一共收藏了中外一千多臺相機,卻沒有另一臺能達到五位同號11111或者是55555,看來世界各國對汽車,相機號碼的同位還是非常在意的。這臺相機是1971年,高繼生當時在杭州鋼鐵廠參加高爐上料自動化技革小組,去上海買荷重傳感器零部件時,在上?;春B芬慌f貨店買進,價格是80元,是他全月總收入的二倍。至于它現在的收藏價值,普通“奧比瑪”相機市場商店從未見過,96年我只在“上海相機收藏研究會成立展”的珍品中有一臺但不出售,而五位同號的“奧比瑪”因為是珍品中的絕品,任何拍賣會上未露過臉,價值也就無從談起了。對相機收藏,我們的經驗,盛名之下,其實難符,炒作得沸沸洋洋的中外名機,經過一次再一次的炒作,價位可能已經超過價值。有兩年我搞證券分析,經常寫股評文章,深得體會―歷經多次炒作的股票喊聲欲聾贊聲一片時風險也就最大了。而名不見經傳,有題材、內容、業(yè)績又好的原始股才是投資人真正應該關注的黑馬?;剡^來我們再分折這臺奧比瑪相機: 2002年北京一次古董相機拍賣會上,紅旗2O也只拍到2萬元。2003年12月19日上海照相婚紗城,上海市相機鑒定委員會,上海市相機收藏研究會,上海黃浦拍賣行,四家單位聯手舉辦的拍賣會:東風三頭三背套機無人舉牌;紅旗20+90mm/F2頭,起拍價22000元,拍賣結果22000元;上海58Ⅰ起拍價4200元,拍賣結果4300元;蔡司?康太福來克斯135雙鏡頭反光相機拍賣結果14000元。綜上所述,經過近十年古董相機收藏拍賣實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抄作得多的古董相機并不一定是收藏價值最高的相機,如東風、紅旗、上海58Ⅰ幾次拍賣會情況看,升值潛力不大,甚至下降,而呼聲并不高的上海58Ⅱ卻在成倍的加價,96年滬上買一臺上海58Ⅱ,400~600元,而最高拍賣價已近2000元,八年里漲了四、五倍,假設96年買一臺紅旗或東風的錢2-4萬元,買了上海58Ⅱ,500元/臺,可以買40臺到80臺。2003年紅旗、東風價格維持不變,40-80臺上海58Ⅱ轉讓出則是8萬和16萬了。所以說現在的古董相機收藏人是更明智、理性了,更會算帳了。 中國第一批相機生產廠家是大躍進前后(1956年-1959年)興建的,共有七家,他們的主要產品是: 北京照相機廠生產:“大來”、“長虹”、“天壇”、“長城“等。 天津照相機廠生產:“幸福”、“七一”、“晨光”、“東方”等。 上海照相機廠生產:“上?!薄ⅰ昂zt”、“紅旗”、“東風”等。 廣州照相機廠生產:“五羊”、“廣州”、“珠江”。 哈爾濱照相機廠生產:“熊貓”、“孔雀”。 杭州照相機廠生產:“西湖”。 南京電影機械廠生產:“紫荊山”。 中國第二批照相機生產廠家1965年-1969年出現: 兵工部重慶照相機廠生產:“華鎣相機”。 江西光儀廠生產:“鳳凰”相機。 中國第三批照相機生產廠家出現生1973年-1975年,共十家: 常州照相機廠生產:“紅梅”。 無錫照相機廠生產:“太湖”。 武漢照相機廠生產:“友誼”。 青島照相機廠生產:“青島”。 福州照相機廠生產:“風光”。 鄭州照相機廠生產:“華中”。 哈爾濱電表廠生產:“孔雀”。 丹東照相機廠生產:“牡丹”。 蘇州照相機廠生產:“虎丘”。 無錫光學儀表廠生產:“湖光”。 據資料顯示1957年-1982年這二十五年里我國累計生產照相機374.18萬臺,這就是我國早期生產照相機總量。
9. 九十年代照相機價格
十幾塊到幾十塊不等,隨便在街上找家小商店都能買到
10. 九十年代照相機收藏價格
海鷗4B120型雙鏡頭照相機,是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很長時間內,上海照相機廠生產的金屬機身,機械快門天塞型鏡頭的相機。
該機產量很大,目前存世量也很多。
對于現今數碼相機的普及,和拍攝的成本較高,已經退出實用市場,只作為收藏品還有一定的需求。
其收藏價值,品相較好,無故障,參考價在二百六至三百。
11. 九十年代照相機什么牌子的好
現在卡爾蔡司相機根本就沒有任何銷量??柌趟驹缇捅蝗毡敬驍?,從1970年代起,蔡司自己就停產相機,把康泰克斯牌子賣給了日本京瓷?,F在康泰克斯相機在和日本其他相機競爭中也敗下陣來,全部停產。
在相機鏡頭制造上,卡爾蔡司也敗給了日本富士和日東光學,丟掉了哈蘇相機的鏡頭生產權。
事實上,現在能完全靠自己技術,獨立造出一架完整數碼單反三大部件(自動對焦機身,鏡頭,感光原件)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日本!
現在萊卡等歐州相機牌子與曰本廠家實力差距太大,可以說是勉強維持生計。電子技術就不談,現在也只有部分光學和機械技術(注意是部分)值得驕傲了,某種意義是在吃老本。機械上,鋼片快門是曰本考派發(fā)明的,1/4000秒,1/8000秒,1/12000秒都是曰本最先實現,快門壽命,尼康F3八十年代初快門達到了十五萬次,現在D4達到40萬次,而萊卡80年代的R3,R4用的是美能達電子快門,壽命10萬次。高速連拍,尼康佳能很早就達到10張/秒以上,萊卡現在都沒有超過5張/秒,即使是光學上,多層鍍膜技術,CRC浮動鏡片技術,IF內對焦,RF后對焦,非球面鏡片技術,等等,恰恰是日本人首先發(fā)明的。80年代萊卡和哈蘇就用美能達的對焦屏。
哈蘇數碼單反H系列是和日本富士合作研發(fā)。最早h系列機身和鏡頭都是富士生產的,機身和鏡頭上都明確打著富士商標,機身上打著富士膠片fujifilm,鏡頭上打著富士龍fujinon。 哈蘇拋棄卡爾蔡司,轉投富士,哈蘇和蔡司都沒有自動對焦技術,哈蘇只能接受富士的自動對焦機身和鏡頭一攬子方案。
直到現在,蔡司只有配以前京瓷的康泰克斯和配索尼的鏡頭才有自動對焦,因為是日本京瓷和索尼的技術,其他蔡司鏡頭都是手動對焦。
現在哈蘇h系列據信機身改由瑞典哈蘇本部生產,hcd鏡頭仍由日本富士生產,后期機身鏡頭上不出現富士的商標。 哈蘇官網稱,hcd鏡頭超過了原來哈蘇的德國卡爾蔡司鏡頭。
哈蘇無反鏡頭日本日東光學nittoh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