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IKON尼康閱野A2118X42雙筒望遠鏡怎么樣?
8x42好,8x42和10x50的建議選擇8x42的。10x42的視野太少看著不舒服8倍和10倍在觀看上拉近感基本是一個樣的。
二、雙筒望遠鏡如何連接到我的單反相機
連不上 除非雙筒望遠鏡帶單反接口
拍天體要用高ISO性能好的 噪點少的 也就是降噪好的相機
一般來說尼康的好些 最近出的D3s ISO高達10萬 但是尼康的像素低 全幅的D3s也是有1200W像素
換句話說 就是 CMOS的像素密度低 有利于提高ISO 相反像素密度越高 ISO和降噪越不易提高 我記得D90的像素密度只有50D的73% 所以高ISO下D90表現(xiàn)就應該好于50D
投入太大了 望遠鏡 單反 重型的三腳架 長時間開快門還得有快門線吧 而且這樣也是很費電的 還得配手柄 以及若干塊電池 還得到偏遠地區(qū)去
我記得雙筒的望遠鏡好像沒有帶單反接口的 只有單筒天文望遠鏡有 一般需要配轉(zhuǎn)接環(huán)以適應不同品牌的單反 國產(chǎn)博冠的 高級的 反射鏡 折返的馬卡鏡 都能接單反
三、尼康MonARCH 5代 16x56雙筒望遠鏡適合手持嗎
尼康MonARCH 5代 16x56雙筒望遠鏡適合手持。
一、口徑和倍率:
在決定口徑和倍率之前,我們要給大家說明一個觀點,這個觀點是貫穿手持觀星鏡的靈魂之一。亮度(也就是所謂的通透的感覺的程度)!
即使在光害繁雜的都市,如果我們用望遠鏡仰望夜空的話,原來稀稀拉拉的有幾顆星星的(或者根本看不到星星的)夜空,突然變得星星數(shù)量多了起來。那些微弱暗淡的小小星點,在望遠鏡的放大作用下,變得可以被看見了。望遠鏡的亮度越高,我們就可以看到越多的小星點。所以說,最大限度的獲得更高的亮度這個觀念,始終是觀星專用鏡的主題之一。
這時,我們要引入一個很關鍵的參數(shù),出瞳直徑。我們知道成年人眼睛的瞳孔直徑是7毫米。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進入中年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瞳孔直徑會慢慢萎縮,聽說中年人每過10年瞳孔的直徑就會萎縮1個毫米。我們知道,如果望遠鏡的出瞳直徑大于7毫米的話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歷史上留下名聲的那些觀星鏡們幾乎全部是相同的規(guī)格7x50,為什么是這個規(guī)格呢?因為出瞳直徑=物鏡有效通光口徑/倍率,那么7x50的出瞳直徑就是50/7=7.14mm,這樣首先在規(guī)格上保證了亮度。當然了,8x56也是很好的一個選擇,不但出瞳直徑剛好是7毫米,采光量還更大,應該可以獲得更高的亮度,但是重量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尤其是在保羅型為觀星主機的年代。
根據(jù)上述的原因,我覺得對于我們亞洲人而言,理想的手持觀星鏡的規(guī)格應該有兩個,一個是7x50,另外一個是10x50!年輕人當然選擇7倍鏡,如果已過中年,我建議考慮10倍,因為人的瞳孔直徑在中年以后會慢慢萎縮變小,相對較大的望遠鏡出瞳徑對于這樣的人群沒有意義。反正原則只有一個,最大限度保證亮度的前提下!說到倍率,有的鏡友會擔心倍率高了會影響觀看的穩(wěn)定性。這樣的擔心是完全有道理的,如果是站著看天的話,我個人覺得6到7倍是比較理想的,到了8倍以上,就會晃動明顯,滿天跑蝌蚪的感覺。對于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靠在一個什么堅實的物體(粗樹干等等,我個人常常靠在車門旁)上,或者躺在折疊椅子上,雙肘放松。
二、結(jié)構(gòu)形式
幾十年來,保羅鏡幾乎已經(jīng)是觀星鏡的專用結(jié)構(gòu)了,一說到觀星鏡,我們的腦袋里就會出現(xiàn)尼康750SP,或者富士750FMT,或者其他的保羅鏡.......。這是為什么呢?除了成本價格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屋脊棱鏡的產(chǎn)品,對星點的散射光芒壓抑效果不好。請大家參看我得另一篇文章《適合天文觀測雙望的新思考》,上面有兩幅照片,分別描述了屋脊棱鏡在鍍有相位膜和沒有鍍相位膜的境況下,對燈光散射壓抑效果的比較。我相信,隨著相位膜等等技術(shù)的完善和發(fā)展,屋脊棱鏡的直筒型將以它出色的攜帶性和輕量性,毫無懸念的動搖甚至拿下保羅鏡在觀星鏡的霸主地位。另外,有一種棱鏡,叫做阿貝棱鏡,該棱鏡的結(jié)構(gòu)使得它不需要在反光面鍍反射膜,因為利用了光線的全反射原理,使得它有同保羅棱鏡一樣的反射率。我覺得它用在觀星雙望上前途無限。
另外,隨著SW的中空結(jié)構(gòu)專利已經(jīng)事實上無效(原因不明),中空的直筒型產(chǎn)品將會成為高端直筒的主流。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中空型雙望的攜帶性能和其極限削減重量的可能性。
所以,我心目中理想的手持觀星鏡的外形結(jié)構(gòu),應該是跟SW 的EL系列類似的中空結(jié)構(gòu)的直筒產(chǎn)品,但是棱鏡應該是跟蔡司的FL系列類似的阿貝棱鏡。
三、調(diào)焦方式
我在其他的文章中一直都強調(diào),沒有中調(diào)手輪機構(gòu)的望遠鏡使用起來很麻煩,但是對于觀星來說,由于我們一旦把焦點調(diào)到無窮遠,就再也沒有移動的必要,所以,我建議采用成本更低廉結(jié)構(gòu)更簡單的雙目調(diào)焦方式。另外一個原因,我認為沒有中調(diào)手輪機構(gòu)的雙望應該更容易減輕重量。很少有人關注這個問題,觀星鏡的重量!尼康750SP的重量是1.49Kg,富士750FMT也有1.41公斤,這么重的家伙,雙手捧著,能看多久???
我希望的手持觀星鏡絕對不可以超過800克,能控制在750克左右最理想了。所以,一定要在結(jié)構(gòu)上想辦法,把重量控制??!我估計,沒有那種結(jié)構(gòu)能比中空的直筒外加雙目調(diào)焦結(jié)構(gòu),能更大極限地減輕重量了。
說到雙目調(diào)焦,還有一個問題。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幕里,怎么能方便的找到事先調(diào)好的視度位置呢?很多人都在使用手電筒,反正就照一下,幾秒鐘就搞定了,所以考慮這個問題的人很少。經(jīng)常觀星的人都知道,讓眼睛適應黑夜,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一個小時前看不到的星星,在一個小時候卻慢慢出現(xiàn)了!那是因為眼睛逐漸適應了黑夜的環(huán)境,視網(wǎng)膜變得更靈敏。這個時候如果被強烈的光線(比如說手電筒)刺激一下的話,可能又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慢慢恢復了。我建議在目鏡下面視度標示的刻度槽內(nèi)填充熒光材料,這樣即使是在漆黑的夜晚,也可以毫不費力的把左右目鏡的視度調(diào)整到事先測到的位置上。
四、視場角
不管是7倍還是10倍,我們都希望它們的目視視場在60到65度,這樣的開闊感才過癮。所以,7倍的雙望,我希望它的視場角在9度以上。10倍的雙望觀星鏡,視場角我們希望6.5度前后。只有這樣才會給我們帶來那種震撼的臨場感!并不是星星們擺在我們眼前,而是我們仿佛置身于星星的海洋里面的那種臨場感。那種感覺,有了一次,就再也不會忘記了。
五、良像范圍和周邊畸變
說到手持觀星的雙望,它同上架的高倍大型天文望遠鏡有什么根本的區(qū)別呢?我覺得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被觀看的對象。有人也許會很奇怪了,不都是看天上的星體么?哪里不一樣了?實際上,高倍天文望遠鏡看的是“點像”,是要把很小很小的一個點像放大。但是手持觀天的雙望看得卻是一個“面像”。由很多很多的點(可愛的星星們)所組成的面。所以,只要這些小小的點像不要明顯崩潰,周邊畸變就算很明顯也沒有太大影響(也就是那些點點們的相互位置有了一點變化而以)。因此,理想的手持觀星鏡的良像范圍,最少也要過半的50%以上。但是對像面的周邊畸變要降低要求。
六、船型眼罩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雜光對觀看效果的影響,我覺得船型眼罩是必須被選擇的。
七、理想跟現(xiàn)實的距離
縱觀目前現(xiàn)成的產(chǎn)品,幾乎沒有理想滿意的手持觀星雙望鏡。只有SW的新款的EL8.5x42的狀態(tài)比較勉強接近。我個人目前常用的是蔡司的742FL,暫時湊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