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焦外虛化是什么意思
自我感覺應該是佳能50 f1·4好些吧
2. 焦外虛化好的鏡頭
定焦鏡頭的好處是結構簡單,所以與變焦鏡頭相比,定焦鏡頭更容易變成大光圈鏡頭,大光圈可獲得更多的通光量,所以使用大光圈鏡頭的時候,可以在弱光環(huán)境下獲得更快的快門速度來保證不受手抖的影響。
更大的光圈有利于獲得的焦外成像效果更好。對于定焦鏡頭,銳度高是它最大的魅力,然后就是漂亮的焦外虛化效果。
對于相同焦段的鏡頭,鏡頭的光圈越大,拍攝的景深就越淺,焦外虛化效果就會越漂亮。許多人就是沖著這個虛化效果而選擇定焦鏡頭的。
定焦鏡頭光圈比較大,但價位較低的定焦鏡頭,大部分是中焦段的產品,所以想要獲得更強的視覺壓縮效果不太可能,但是有良好的隨拍能力,普通用戶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它
3. 焦外虛化怎么拍出來
你拍東西要對焦的嘛,焦平面以外的地方叫焦外,焦平面以內的地方叫焦內焦內外是跟景深沒有關系的獨立概念另外,景深沒有內外之說,一般就是用大小,或深淺形容焦內和焦外都是可以虛化的,很多人挑選鏡頭還往往會關注焦內外的虛化表現(xiàn)大光圈,或者長焦距都可以早成淺景深,景深淺到一定程度,焦內外就都是虛的,只有對焦主體清晰
4. 焦外和焦內
1.焦內是指聚焦點平面(即焦平面)以內的區(qū)域.
2.焦外就是焦平面以外的區(qū)域。簡單理解就是:作為拍攝者的你,你的相機和被攝物之間的區(qū)域叫焦內,被攝物后面的區(qū)域叫焦外。
3.如果焦內焦外均不清晰,那么除了鏡頭出毛病以外(這種情況是極少的),大多是由于拍攝者沒有掌握正確的拍攝方法所導致,最常見的有:
1),聚焦點偏離被攝物,而實際聚焦點區(qū)域又沒有可以清晰成像的景物,這就會導致照片整體不清晰了。
2),拍攝時沒有端聞或固定好相機,有輕微的抖動,導致成像模糊,看不出實際聚焦點了。
5. 焦外效果
泡泡焦外虛化最好的是梅耶的鏡頭,你可以試試梅耶的58,1.9光圈的那顆老鏡頭,非常棒的泡泡虛化焦外效果。
6. 焦外成像是什么意思
作者:孫文亮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60126/answer/13482442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yè)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出處。
二線性虛化:這是不太理想的焦外成像,被攝物體的散焦畫面輪廓被兩條或者數(shù)條線分開。
對于普通折射鏡頭而言,影響焦外成像的因素有兩個:鏡頭設計的本性和光圈的形狀。
有些同學比較想了解光學原理,沒有圖的情況下,講清楚不容易啊。試著解釋一下:大家都知道,小孔成像跟孔的形狀無關,無論是圓孔或方空,成像都跟實際物體一樣。然而這是指清晰成像的時候。但當不成像時,照出來的就是跟孔一樣形狀的光斑。
凸透鏡成像。想復習功課的同學參考百度百科-凸透鏡【1】。凸透鏡的形狀會對成像造成什么影響?一樣的道理,焦外也會變成凸透鏡的形狀。在相機里面,就會變成光圈的形狀。例如特殊形狀光圈成像【2】。
其實相機內,即使清晰成像,匯聚后的光線也是光圈的形狀。但我們看焦內圖像是清晰的,因為匯聚后的光線哪怕不是圓形,但沒有超過容許彌散圓【3】,因此我們肉眼無法分辨,就認為看到的是清晰圖像。焦外超過容許彌散圓時,我們就能察覺了。因為通過凸透鏡光心的光線是直線傳播,因此在成像元件上的圖像主要取決于通過光圈邊緣的光線。如果光圈邊緣有直線的存在,那么焦外就會有直線存在。這個直線就是二線性。
除了光圈形狀,焦外因素還與鏡頭設計本性有關。例如折返鏡頭。其實原因還是因為折返鏡頭的如光口是一個環(huán),而不是圓。如果有點光源存在,就可以看到在焦外也呈明顯的環(huán)狀。這時候,二線性的說法就不合理了??戳艘恍﹪獾奈恼?,沒有發(fā)現(xiàn)有“焦外二線性”的說法。一般都說bad bokeh、sharp或者harder edge【4】。顯然這樣的用詞更加貼切。
光圈葉片的數(shù)量。如果是偶數(shù)葉片,在較小光圈下會產生單縫衍射,加強所謂的二線性。因此一般單反都采用奇數(shù)葉片,避免采用對稱結構,降低顏色。
像差(Optical aberration)【5】。像差是決定焦外成像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球面像差。像50mm 1.8G和1.8D,均是7葉片光圈,焦外卻差很多。主要應該也是1.8D對球面像差矯正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