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朝花夕拾》的圖片
內(nèi)容:《朝花夕拾》有著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描寫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誠摯的懷念,真實地書寫了戊戌政變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經(jīng)歷的種種生活——從農(nóng)村到城鎮(zhèn),從家庭到社會,從中國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動的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一角,作品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亦抒發(fā)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敘夾議中,表現(xiàn)出對反動、守舊勢力的打擊和嘲諷。 主題思想: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對反動、守舊勢力的打擊和嘲諷。 主要情節(jié): 《狗·貓·鼠》 ——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時而一副媚態(tài);第三,它老在交配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只小隱鼠。雖然后來證實并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chǎn)生好感的,何況它后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jīng)〉》 ——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jié)”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jīng)》,充滿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五猖會》 ——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jié)日。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 ——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么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jié)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xiàn)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同時,文章深刻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于黑暗的社會,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決在陰間”,只能在冥冥中尋求寄托,尋求“公正的裁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 ——父親被江湖庸醫(yī)耽誤,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y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yī)”的行醫(yī)態(tài)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xiàn),揭示了這些人巫醫(y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zhì)。 《瑣記》 ——魯迅在這篇文章里回憶了隔壁家的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讓孩子做危險的事,給魯迅看不健康的圖片,教魯迅偷媽媽的首飾,但對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表現(xiàn)出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似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xiàn)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藤野先生》 ——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學醫(y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yī)從文的經(jīng)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寫于1926年10月12日) 《范愛農(nóng)》 ——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nóng)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nóng)在革命前不滿黑暗舊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xiàn)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 《朝花夕拾》中出現(xiàn)的五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長媽媽)、恩師(藤野先生)、朋友(范愛農(nóng))、父親和鄰居(衍太太)、作者兒時的私塾老師(壽鏡吾)。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質(zhì)樸善良、愚昧麻木、勤勞)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醫(yī)學教授,因為表現(xiàn)出平等待人的態(tài)度,因為關(guān)心弱國子民的學業(yè),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沒有民族歧視,如果我們設(shè)身處地地想象魯迅當時的處境,便不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嚴謹認真、平等待人、和藹可親) 范愛農(nóng)——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xié),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nèi)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 ?。ㄍ讌f(xié)、懦弱)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由此我們可以感到魯迅先生對父親強烈的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爸爸是無情的,他沒有關(guān)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卻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損,便會度日如年。(嚴厲、慈愛) 衍太太——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壽鏡吾——方正、質(zhì)樸、博學,是魯迅先生頗為敬畏之人。 藝術(shù)特點: 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 2、在對往事深情地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xiàn)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xiàn)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3、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zhì)。 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又稱“雙關(guān)”。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
2. 《朝花夕拾》圖片內(nèi)容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包含《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jīng)〉》《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贰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nóng)》共計10篇。
1. 《狗·貓·鼠》——通過對貓和鼠的一些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所謂的“正人君子”并闡述作者仇貓的原因。
2. 《五猖會》——對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擊,表達了作者對此的厭惡之情。
3. 《無?!贰枥L迷信傳說的勾魂使者,諷刺了當時自稱“正人君子”的軍閥統(tǒng)治文人。
4.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本文通過記敘“我”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八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對生活有著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的普通保姆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懷念,祝愿之情。
5. 《二十四孝圖》——批評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6.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通過對百草園自由歡樂生活和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7. 《父親的病》——揭露庸醫(yī)害人和對封建孝道的不認同。
8. 《瑣記》——介紹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的一段故事。
9. 《藤野先生》——本文回憶藤野先生對自己親切關(guān)懷和嚴格教誨,贊揚了他的政治熱忱,嚴謹治學和博大胸懷,抒發(fā)了感激和懷戀之情,并追述自己當年棄醫(yī)從文的思想變化過程,表現(xiàn)了思戀老師的教導,認真做人的決心。
10. 《范愛農(nóng)》——追敘作者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nóng)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nóng)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xiàn)了魯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3. 《朝花夕拾》的圖片怎么畫
有三幅,分別是:《 捕鳥 》 、 《舊時孩子們常玩的“吹嘟嘟” 》 、 《 活無常 》。 ,謝謝!~
4. 《朝花夕拾》的圖片 簡筆畫
《朝花 如水,如渠》Z走了。我對他的記憶總是停留在他那最后一張笑臉上,曾經(jīng)有人說過,他的笑80%都是裝出來的,我覺得這有些言不符實了。倘若與Z多相處一段時間,恐怕另20%也要仔細斟酌一下了。 【朝花】已經(jīng)想不起來是什么時候與Z相識,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因為他跟我說,他最近好像突然能聽到大家心里的聲音了。我當時內(nèi)心一慌,趕緊把目光移開,生怕被他看去什么秘密。過了兩天,他專門找到我,一臉迷茫地說:“雖然大家心里的想法剛聽起來很絢麗、繁雜,但聽得多了也就不免覺得單調(diào)了,你要是感興趣我給你說說?” 我看著他有些泛紅的雙眼,覺得有些尷尬,回應道:“你應該是太累了,這幾天好好休息下吧?!彼⑽⒁恍?,掏出筆記本,翻開一頁。我看見那一頁上畫了一幅簡筆畫,不得不說他畫得確實很簡筆,地面上散落著一堆花瓣,空中還有一些花正在落下。他輕輕地說了一句,“想起’朝花夕拾’了嗎?我最近總是在想怎么形容大家的心聲,現(xiàn)在我想到了,就是’朝花夕拾’。你知道為什么紀曉嵐一生只修書卻從不著書嗎?” 我隱約想起來聽什么人講起過,是關(guān)于拾古人牙慧之類的,剎那間覺得他說的好像有那么一絲絲的線在連著,但稍仔細一想,就只剩下荒誕了。這以后,Z再也沒跟我提過這些事,一切仿佛都恢復了正常,我不禁松了一口氣。 日子自它誕生以來一般的平淡,就這樣過了幾天?幾月?幾年?其間有關(guān)Z的故事還發(fā)生了很多,不過有些是我不愿回憶起的,有些是出于對Z的尊重不便提起,另有一些是印象太過模糊、飄渺,不想花費心力去將它們整理串起。就讓它們消散在歷史長河中吧。 一次偶然的經(jīng)歷,我發(fā)覺Z君從沒忘記那些所謂的聲音后,他也不再對我避諱些什么,還特地拿出當初的那本筆記本給我看。筆記本幾乎每一頁都畫著他的那幅“朝花夕拾”圖,千篇一律,我這才確信他壓根兒就沒能擺脫這魔怔。 正當我一頁頁翻著他的“著作”,想著該如何組織語言時,幾行文字吸引了我的目光:“第三次做同樣的噩夢了,每次都夢見自己墜進湍急的河里,被怒濤翻滾著卷向不知是何盡頭的遠方,我一次次掙扎著想要爬上岸,卻根本擺脫不了巨大的慣性,......”我接著翻下去,后面只有幾幅畫,應該是最近新添的,這幾頁畫的仍是“朝花夕拾”圖,但這幾幅里的“朝花”總讓我覺得與之前的有什么不同,卻又說不出來。又前后對比著翻了幾遍,也只好合上本子,還給Z了。 “我昨晚又夢到了一次,還是一樣的夢,我發(fā)現(xiàn)自己跟那些花一起墜進河里,在無盡的盡頭前掙扎,是那么的無力。我覺得自己應該去做些什么了?!? 他說的話好像有點哲理,但我也沒能搞懂他到底想表達什么,“實在不行的話,去找醫(yī)生看看吧”,我以為他指的是這個。 “嗯,好吧”,他也沒多說什么,沖我笑了笑,一如他往日的那張笑臉,當時我萬萬沒想到,這就是我最后一次見到Z了。 【如水】 —————————未完待續(xù)——————————
5. 《朝花夕拾》的圖片背景
舞蹈朝花夕拾采用倒敘手法,前半段表現(xiàn)一個嬌俏的妙齡少女天真爛漫地享受著青春的美好,自由嬉戲的場景。后半部分情感轉(zhuǎn)折,妙齡少女已成老嫗,原來前面那個歡樂嬉戲的妙齡少女的形象不過是老嫗對自己年輕時的追憶,暗示了紅顏易老青春不再的愁苦,使人有人生如夢的感慨!
《朝花夕拾》一書所收集的作品,創(chuàng)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間,這些作品在《莽原》半月刊上發(fā)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編訂成書時,改題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散文集,魯迅說其中的10篇作品,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它以魯迅的生活經(jīng)歷為線索,有一定的連續(xù)性。
《朝花夕拾》前7篇描繪童年在紹興的生活,后3篇敘述從家鄉(xiāng)到南京,又到日本,再回國教書的過程。
魯迅在寫作這些作品時,正經(jīng)受著北洋軍閥當局和各種敵對勢力對他的嚴重壓迫。其中在寫作《朝花夕拾》時,正值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fā)生后,魯迅為聲援北平大學生民主活動而經(jīng)受著陳西瀅、楊榆蔭等所謂“正人君子”的譏刺和嘲罵。北洋軍閥政府也對魯迅施展淫威,竭力壓迫、威脅和打擊以魯迅為代表的進步知識分子。
在這樣的形勢下,一方面,魯迅充分地利用手中的筆,撰寫了大量的時評、雜文和短論,有力地揭露了那些“正人君子”之流的虛偽、卑劣和反動。另一方面,南下廈門大學,在嚴酷的文網(wǎng)中,把戰(zhàn)斗的心靈沉浸到對往事的回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