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機鏡頭貴還是相機貴
因為數量減少,貨源緊缺,這樣勢必造成了單反和鏡頭的上漲,尤其是佳能,漲得比較多,主要這個品牌比較受歡迎,市場銷售量高于其它品牌
2. 相機鏡頭有什么差別
18-55mm和15-45mm的鏡頭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長焦和廣角端,簡單說就是15-45更輕更小更注重廣角,18-55對焦和遠攝更好。
在廣角端的區(qū)別:
1、在廣角端15mm和18mm的視角相差較為明顯。雖然15mm相對于18mm只差3MM,但這3MM焦距在視角上寬了不是一星半點,而是質的差距。
2、超廣角端相差1個mm視角上都給人視覺巨大的不同,注意在全畫幅單反上廣角端能發(fā)揮到極致(非全副單反需要X1.5,15MMX1.5焦距變?yōu)?2.5MM焦距了),拍出有震撼感的片子。
3、更注重廣角不僅是廣角端從18降到15,而且在實際表現上也是廣角端成像更好。
4、佳能EF-M 15-45mm f/3.5-6.3 IS STM是佳能為微單推出的偏風光旅游頭,其特點是重量更輕,廣角端更廣(達到等效24MM),鏡頭在廣角端畫質較為出色,長焦端稍微有些欠缺。
5、相對于綜合性能為特點的18-55mm頭,在風光片的表現上要好過18-55mm。
在長焦上的區(qū)別:
1、佳能EF-M 18-55mm f/3.5-5.6 IS STM對焦鏡片的驅動采用了STM步進馬達,實現了安靜流暢的自動對焦驅動,自動對焦更為迅速。
2、最大放大倍率約0.25倍(遠攝端)擅長拍攝小型靜物的特寫。
3. 相機鏡頭貴還是相機貴呢
原材料上漲,缺貨,市場萎縮導致相機被炒貴。
1、材料上漲是一部分,供應鏈遇阻也是主要原因
不能不說這幾年“黑天鵝”事件有點多,原材料漲價、疫情、供應鏈受阻等因素的疊加,有些工廠不但產能提升不上去,還會出現停工的問題,自然就會導致正常的出貨減少,供應緊張加劇了相機的漲價。
2、缺貨導致了相機廠商有些為所欲為
無論是原材料上漲,還是因為產能不足,這些都會導致這些相機廠商提價,而且相機市場本來就處于壟斷局面,一旦出現一家上漲的情況,其他幾家都會選擇跟進,這無形中就是一種“漲價聯(lián)盟”。
3、市場萎縮背后有妖
估計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現在手機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常用拍照工具,為什么還會有人需要相機?更何況,在疫情當下,在外面溜達的人少了,專業(yè)相機的需求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減弱。更何況相機市場本來就是一個長周期市場,使用人員一旦入手一臺相機后,很少會進行更換。
一般情況下,需求下滑,相機廠商應該降價??!但是實際情況為何如此反常呢?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
對于相機廠商來說,他們要做的可不是消費者的承受能力,而是自己的營收問題,既然市場需求少了,那只能在相機價格上做文章,用漲價來挽回失去的損失,這兩年出貨量下降,那就會在價格上找回業(yè)績,這是他們維持營收的關鍵。
4. 相機買貴點還是鏡頭買貴點
半畫幅鏡頭普逼比全畫幅鏡頭貴。全畫幅鏡頭可以在半畫幅機身上用,而半畫幅鏡頭則不能在全畫幅機身上實現全畫幅的大底成像面積,只能降為半畫幅使用。
無論從鏡頭的設計,還是鏡頭的結構材質,全畫幅鏡頭均優(yōu)于半畫幅鏡頭。
比如“大三元”等高檔專業(yè)鏡頭、其它恒定光圈的大口徑高檔變焦頭及許多定焦頭,均為全畫幅鏡頭。
5. 相機鏡頭比相機貴
你從那知道的近視眼鏡鏡片會比相機鏡頭貴? 要是樹脂鏡片相信鏡頭的眼鏡的都不會太貴。
可鏡頭的螢石鏡片、超低色散鏡片、鑭素玻璃鏡片絕對不比近視眼鏡鏡片便宜。6. 相機機身貴還是鏡頭貴
首先要知道的是鏡頭再優(yōu)秀也無法提升感光元件的分辨率。使用相同的相機,鏡頭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成像色彩,清晰度,對比度都會有差別。跟鏡頭的光學玻璃素質和鍍膜技術有關。機身的更新?lián)Q代比較快,也再向高像素發(fā)展。比如索尼A7R4已經邁向6000萬像素了,尼康6000萬像素的Z8也即將到來。這對于專業(yè)攝影師來說誘惑力巨大。而鏡頭光學玻璃素質的提升幅度相對較慢、較小。提升一點點都不容易,而且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已經擁有不錯的鏡頭前提下更換機身是改變精細畫質的最簡便直接的方法。也更經濟實用,至少比把手中的老鏡頭更新更劃算。
7. 相機和鏡頭哪個貴
作為廠家,或者考慮到白色對陽光的反射作用,對鏡頭內部結構起到保護作用;對于攝影師,黑與白在使用體驗上沒啥區(qū)別,只要素質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