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官景觀
現(xiàn)代景觀規(guī)劃設計涵蓋面更大,更強調一種精神文化,滿足大眾文化需求,面向大眾群體,強調生態(tài)風景旅游三位一體,講求經濟性和實用性,可以說,現(xiàn)代景觀最大的特點就是面向大眾的,它不象傳統(tǒng)園林面向少數(shù)貴族王族。隨著現(xiàn)代生活的發(fā)展我們這專業(yè)也受到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學材料運用的影響,所以在感官、景觀感受、景觀藝術性方面,現(xiàn)代景觀規(guī)劃設計和傳統(tǒng)風景園林設計的制約因素也有所變化,包括現(xiàn)代城市密度比較高,人多地少,所以在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要善于利用有限的土地,見縫插綠,利用城市規(guī)劃中的一些剩余用地,來創(chuàng)造比較好的景觀。
2. 感官風景
一本書、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話或第一個段落應該迅速地抓住讀者,最好的辦法是讓讀者通過閱讀文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想象自己品嘗著食譜中的美食,聞著被陽光曬干的沙灘的氣味,聽著密林深處一片寂靜中突然出現(xiàn)的鳥鳴聲,感受著赤腳踩在沙灘上沙粒摩挲腳趾的酥麻。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呢?那就是要嘗試多感官描寫。
一、多感官描寫
所謂多感官描寫,就是指在描寫某個事物時,盡可能多地使用描寫多個感官的形容詞,來喚起讀者的感情。
描寫的感官角度主要有視覺描寫、聽覺描寫,嗅覺描寫、觸覺描寫、味覺描寫等。
比如,我們描寫春天,從各個不同的感官角度來描寫,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從視覺的角度寫花的嬌艷:“紅得像火,粉的像霞,白得像雪?!?/p>
從嗅覺的角度寫春的氣息:“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p>
從聽覺的角度寫風的柔和:“鳥兒在風中飛舞著,呼朋引伴地賣弄著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p>
從味覺的角度寫風的清新:“一陣風吹過,讓人心里癢癢的,張開嘴巴,品味著風帶來的甜味兒。”
從觸覺的角度寫風的輕柔:“風吹在臉上,就像母親的手輕輕地撫摸著我們的臉龐?!?/p>
感覺一下,是不是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二、多感官描寫的好處
在描寫某個事物時,要盡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感官進行描寫,這樣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描寫景物,可以使描寫更加豐富細膩,有立體感,讓人感覺身臨其境。
比如,我們描寫一個女人站在沙灘上看大海,就可以這樣寫:
她站在荒涼的沙灘上,柔軟的白沙在腳趾間摩挲著,耳邊只聽見陣陣濤聲和海鷗呼朋引伴的鳴叫聲。夏日的驕陽炙烤著她的皮膚,海水的咸味讓她想起往日,想起別的沙灘。她望著大海,沉浸在回憶里。
這個描寫使用了大量與感官相關的詞匯,讓讀者身臨其境,代入到所描寫的人物和場景中,很容易與人物產生同理心,產生情感共鳴。
讀者想象著自己身處海灘上,遠遠地看著那個女人在那里沉思著,回憶著她在沙灘上的點點滴滴,并且想知道接下來的故事會如何去發(fā)展。
再比如,我們描寫鄉(xiāng)村的田野,可以這樣寫:
在鄉(xiāng)村的田野里,映入眼簾的不是黃色,就是綠色,黃色是廣闊的麥田。春天,它們綠油油的,有點像可愛的小草,又像披上了嫩綠的服裝;夏天,麥田換上了耀眼的淺黃色新裝;每根麥稈都擎起了豐滿的穗兒,可愛極了。那綠色就在蔬菜上了。你看:卷心菜、蘿卜、土豆、油菜花、玉米……它們都在你的眼前。田野中間還有個稻草人在嚇唬偷吃糧食的鳥。紅色、紫色就在田野邊上的花朵中。瞧,有幾只小蜜蜂正興高采烈地在花蕊中嗡嗡地采蜂蜜。
這樣描寫多彩的鄉(xiāng)村田野,會讓人仿佛置身于其中,看著季節(jié)的變化,欣賞著田野的美景,聽著蜜蜂的嗡嗡聲,嘴里也會產生蜂蜜的甜甜味道。
多感官描寫不僅適用于虛構類作品,對于非虛構類作品也同樣適用。
比如,你想告訴讀者按照食譜做出來的菜品非常美味可口,他們就會讀著你的介紹,去想象菜品的顏色和味道,并不自覺地在口中產生某種感覺。
你告訴讀者做某種運動能讓人身體強健,身材苗條,他們就會想象自己做完運動后的感覺,并把容光煥發(fā)的強健體魄,苗條健美的身姿與自己聯(lián)系起來,仿佛已經實現(xiàn)了這個目標。
三、如何使用多感官描寫
在寫作時,要盡可能從多個角度進行描寫,多使用一些反映不同感官的詞匯。詞匯要恰當、準確,能真實地反映所描述事物的具體特征,不能為了使用感官而濫用感覺。
同時,千萬別著急著一氣呵成,每寫一段,就停下來檢查一下,看看所用的詞語能不能更豐富一些,能不能通過增加或修改內容來喚起讀者的感受。
3. 感官景觀設計案例
是模擬各種不同的情境、場景和體驗,以引起游客各種感官刺激和快感。這種主題脈絡的設計旨在讓游客得到全新的體驗,避免單調的游覽體驗,從而提高游客的興趣和滿意度。其中,游樂園的主題可以涉及自然景觀、科技展示、文化遺產等多個方面,使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聲光影像設計、體感交互等手段,創(chuàng)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和全身心的體驗。除了各種刺激和驚險的游樂設施以外,感官游樂園還可以設置各種體驗區(qū)域,如音樂區(qū)、美食區(qū)、藝術區(qū)、互動區(qū)等,讓游客在欣賞與享受中放松身心,方便快捷地解決生活中各種疲憊與束縛。這些區(qū)域不僅能提高游客的興趣,也能吸引更多人來到游樂園。
4. 感官景觀國外研究概況
綠化設計的原則是:
1、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山脈間的自然景觀資源,并體現(xiàn)自然景觀良好的發(fā)展規(guī)律。
2、延續(xù)地方文脈原則:秉承歷史文脈,結合人文資源,充分發(fā)揚和挖掘地方歷史文化內涵及民族風格,塑造具有歷史文化氛圍和本土文化底蘊的空間環(huán)境。
3、以人為本原則——積極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優(yōu)美,適用舒適,道路便捷,具有宜人尺度的戶外活動空間,滿足游客休閑觀光活動需求。
4、可操作性原則——遵從市場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強調土地的綜合利用和合理開發(fā),做到遠近結合,并對規(guī)劃的實施和管理提出科學可行的策劃指導意見。
擴展資料:
現(xiàn)代景觀規(guī)劃設計涵蓋面更大,更強調一種精神文化,滿足大眾文化需求,面向大眾群體,強調生態(tài)風景旅游三位一體,講求經濟性和實用性,可以說,現(xiàn)代景觀最大的特點就是面向大眾的,它不象傳統(tǒng)園林面向少數(shù)貴族王族。
隨著現(xiàn)代生活的發(fā)展我們這專業(yè)也受到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學材料運用的影響,所以在感官、景觀感受、景觀藝術性方面,現(xiàn)代景觀規(guī)劃設計和傳統(tǒng)風景園林設計的制約因素也有所變化,包括現(xiàn)代城市密度比較高,人多地少,所以在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要善于利用有限的土地,見縫插綠,利用城市規(guī)劃中的一些剩余用地,來創(chuàng)造比較好的景觀。
5. 感官景觀研究目的
藝術與景觀設計雖然處于不同的領域,但卻屬于同一層面的行為,它們是彼此互動、共同發(fā)展的。當代景觀設計公司結合實例深入剖析了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思想對當代景觀設計的影響,探討了當代景觀設計的發(fā)展方向。
現(xiàn)代藝術是現(xiàn)代景觀最根本的形式源泉。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比設計師要豐富的多,他們對時代精神的反應也比設計師敏感的多,總是走在整個藝術潮流的前列,引導著景觀設計師的前進方向。對于強烈現(xiàn)代藝術感的景觀設計
1、回歸真實
現(xiàn)代藝術舍棄了拉菲爾所繪的籠罩在神圣光輝之中圣母的美麗,直視世界的本來面目,簡化并還原真實的感觀體驗。傳統(tǒng)的風景已被現(xiàn)代景觀設計所舍棄,因為“真實的風景”更加動人。景觀設計師讓真實、平凡的風景自信的表達與演出,猶如波洛克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畫作一樣,各種元素自由流動,用隨意的粗糙來抵制精美的庸俗。
2、情境弱化
傳統(tǒng)藝術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某個故事、某個情節(jié)的形象敘述,如古希臘的神話、圣經上的典故等,所以它的主題是明確而突出的?,F(xiàn)代藝術拋棄了這種單一的、理想化的主題描述,轉而描述多樣化的、通俗的情節(jié)和事物,使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人感受到消費文化和機械產品的速度、能量,這就是波普藝術帶來的革命。
美國景觀設計師瑪莎·施瓦茨吸收了現(xiàn)代藝術,特別是波普藝術的創(chuàng)作思想,用日用品和普通材料的拼貼、重組,營造出豐富、神奇卻又讓人覺得自由、可親近的園林景觀,向一成不變的“如畫”風景發(fā)出挑戰(zhàn)。面包圈、糖果、輪胎、有機玻璃、塑料花甚至鍍金的青蛙都成了她的造景元素。
施瓦茨的“四色園”把眾多平凡物不可思議地糅合在一起,成為質疑人們慵懶思維狀態(tài)和日常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使我們不再心不在焉而有所注意,意識到周圍的世界。
3、對比法則
所謂對比,是指尋找一種參照的對象,以確定自身的位置和方向?,F(xiàn)代藝術的參照對象往往是與現(xiàn)行的系統(tǒng)有差異的東西,所以“對比法則”就是在反對線性繼承本傳統(tǒng)的方式中借取其他的因素以完成創(chuàng)造。
4自否法則
自否法則實際上是一種自省的智慧,它不依賴于對外在事物的判斷而實現(xiàn),它既沒有針對性,又沒有對峙性,而是盡可能地擺脫現(xiàn)有的依賴。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自我實現(xiàn)?,F(xiàn)代藝術的流派幾乎都是打著否定歷史、否定自我的旗號前進的,但實際上歷史無法割裂,所有的思潮都有對歷史批判的繼承。因此自否是相對的,是一種螺旋式的繼承與發(fā)展。
5結語
現(xiàn)代景觀設計從工藝美術運動開始就與現(xiàn)代藝術結下了不懈之緣,從線條和色彩的模仿到構圖和形式的借鑒。設計師徜徉于現(xiàn)代藝術的花園之中,給他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國內景觀設計公司正處于起步階段,尋找精神源泉也許是每一個優(yōu)秀的設計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6. 感官景觀取名
用卡通人物、花草或人名諧音等來取游戲名字比較好聽。作為一個每天泡在游戲里的玩家,我之前就取過一些,比如“跳跳虎不跳了”、“摩托車著火了”之類的。
首先呢,如果你玩的是某射擊類游戲,用上面說的也不錯。以游戲中的事物來取名,既好聽又好玩。
其次,假如你玩的是競技類游戲,也能用游戲中人物的角色來取名。例如:“達摩跑了”“草叢沒有人”之類的。
又或者,以諧音來取游戲名字是個不錯的選擇。一般用諧音取名會有特別的意義,也很好聽。舉幾個例子,“啵啵的奶瓶呢”“麋鹿群”“青階下”等。
總的來說,取什么樣的名字最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喜歡來取。這樣好聽和喜歡都能兩兼顧,又可以提升游戲感觀。
7. 感官景觀案例
睦南公園不需要門票。
睦南公園不是很大,
嚴格來說更像是一個歐式月季主題公園,
公園里的一大片的月季,更像一個花圃,
一到花季非常的漂亮,
經常有新人慕名前來拍婚紗照。
羅馬廊柱,雕花地磚,
噴泉水池,可贊的細節(jié)頗多,
氣質典雅的休閑花園。
每天流連的拍攝團隊絡繹不絕。
8. 感官景觀設計論文
文化旅游定義是指通過旅游實現(xiàn)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tǒng)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shù)嘏e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游。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游者的一種風尚。
旅游美學作為研究旅游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游者,從事旅游業(yè)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征,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qū)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中國傳統(tǒng)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游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fā)揚。真即符合客觀規(guī)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xiàn)。追求真、善、美統(tǒng)一應該說是旅游美學重要特征之一。
在開發(fā)旅游資源,建設旅游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云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
旅游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于舞臺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么激動人心的美感??!
隨著世界的和平、穩(wěn)定及經濟的發(fā)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現(xiàn)代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游經歷了起步、發(fā)展和日趨成熟幾個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旅游業(yè)的快速增長,使旅游經濟產業(yè)化進程加快,旅游對整個社會的促進作用和關聯(lián)作用日益突出,旅游業(yè)已成為全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之一。21世紀之初,中國旅游業(yè)的綜合實力已位居世界第五,據(jù)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國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國。
旅游我們看到,“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
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和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都應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則,審慎對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里有一個,別問題,各地旅游部門的決策者也有一個提高自身美學素養(yǎng)刻不容緩的任務。
“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五千年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藝術,蘊藏著無限深厚的美的景觀,正待我們眼睛朝下,深入發(fā)掘,綜合利用。
在風景區(qū)發(fā)展旅游業(yè),千萬不可忘記“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的原則,具體地說按照風景美學規(guī)律辦事,它的核心是保護自然美。要審慎處理自然美與人工美的關系。一般說,風景區(qū)應以風景的自然美為主,人工美可以充實、豐富和強化自然美,力求做到兩者和諧的結合。古代畫論對此曾經作過非常精采的闡述:“山之體,石為骨,林木為衣,草為毛發(fā),水為血液,云煙為神采,嵐靄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為裝飾也。”
不要為發(fā)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毀林斷流,破壞自然景觀!眾所周知,自然風景的形成,有其漫長的時間過程,一旦破壞,難以補償。黃山如果沒有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也就不成其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世界級旅游風景勝地了!
對于各地的旅游飯店建筑來說,要以建筑美學、環(huán)境美學和風景美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飯店建筑內外環(huán)境設計以及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全方位的審視,特別要妥善處理好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要以人為中心,協(xié)調自然——人——建筑三者關系,要從旅游者審美心理、思想觀念和文化需求出發(fā),尊重人,尊重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進行統(tǒng)一的藝術構思。
這里仍然要強調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基本美學原則。真,也就是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實用性,功利性,引申為經濟效益。在實用與經濟相結合的前提下,爭取將旅游飯店建造得優(yōu)美舒適,千姿百態(tài),充滿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賓客,遠悅近來,賓至如歸。
當然,從建筑造型、庭園綠化到室內設計,均需精心設計。既要有中國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時代精神。飯店建筑和美學問題,也是旅游美學重要的研究范疇。
審美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是指人們的日常生活或文化娛樂與審美旅游之間相互滲透的狀況。在具體的審美溝通活動中,審美旅游文化作為審美文化與審美語境的一種特殊結合體而存在,代表著審美溝通在其中被影響并發(fā)生影響的慣例與傳統(tǒng)維度。
一方面,它相對于神話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歷史文化和科學文化等而可以獨立存在,集中表現(xiàn)為藝術活動及其產品形態(tài); 另一方面,這些藝術活動和產品又遍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已經泛化了的審美旅游文化活動。
旅游文化,指以人的精神體驗和審美的形式觀照為主導的社會感性文化。審美文化是建立在現(xiàn)代文化系統(tǒng)、尤其是藝術文化系統(tǒng)不斷發(fā)展和日趨完善基礎上的,是當代文明和文化日益審美化、日益貼近人類真實生存狀態(tài)的產物。
從人類文明與文化的演進歷程來看,審美旅游文化是繼人類工具文化與社會理性文化后出現(xiàn)的第三種文化形態(tài),體現(xiàn)了文化積累與量變的過程,是人類文化與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tài)。
每一位旅游從業(yè)者和旅游者——談到風度美,那是更高層次的美學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內在品質;既表現(xiàn)人的外貌、舉止、儀表、儀態(tài),也表現(xiàn)人的思想、精神、學識、修養(yǎng)、性格和氣質。所謂風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與內在高度統(tǒng)一的綜合表現(xiàn)。
我們說某人風度好,決不是僅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內外結合起來作出評價。大略的說,應該是堅定莊重,高雅大方,瀟灑脫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別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態(tài),給人以質樸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飾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說人們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飾,而忽視內心修養(yǎng)的自我完善。這確是人們的通病。離開了人的內在美,不論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談不上美。對于旅游接待人員來說,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務和優(yōu)質文明服務了……。
文化領域創(chuàng)作者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