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減光鏡拍照如何計算快門和光圈
如果是帶測光系統(tǒng)的單反,減光鏡是不會影響到測光系統(tǒng)的正常使用的
如果是其他沒有測光系統(tǒng)的機器,你可以找下你的減光鏡的說明,上面會提到相當于縮小了多少級光圈,把這個數據應用到測光表上就行了。
二、風光攝影,裝上減光鏡該怎么對焦
裝上減光鏡也就是ND鏡,并不影響正常對焦,包括自動對焦和手動對焦。因為在戶外應用ND鏡的場合,光線強度很高,加上ND鏡也不會影響對焦傳感器的工作。
三、ND4的減光鏡能拍日全食嗎?怎么拍?
ND4的減光鏡不能拍日食,要用ND100000的減光濾鏡才可以。將ND100000減光濾鏡放置在鏡頭前端就能正常拍攝日全食了。
除了在日出日落的短暫時間里,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適合直接用肉眼或者相機觀測和拍攝太陽。因此若想拍攝日食,就需要用上巴德膜、鍍鉻玻璃或者標號為ND100000的減光濾鏡。而使用墨鏡和低倍減光鏡都不能有效減光。
將巴德膜或ND100000減光濾鏡在相機鏡頭前安置好后,通過相機的實時取景功能,放大10倍,微調對焦環(huán),選取太陽最小最銳時就能對太陽進行對焦拍攝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溫度變化,相機和鏡頭長時間在炙熱的陽光下曬著,也會導致對焦發(fā)生偏移。所以在食甚階段前,需要進行再次對焦,確保食甚階段對焦準確。
擴展資料
1、拍攝日食特寫時,需要使用盡可能更長的焦距以及更短的曝光時間。
2、使用廣角鏡頭,可以拍攝出日食和地景合影,或者拍攝日食全過程,再多張疊加形成日食串。
3、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在固定拍攝時曝光時間不能太長,否則太陽移動就會使畫面不清晰,這時可以考慮使用赤道儀進行跟蹤拍攝延長曝光時間。在食甚階段也可以調整不同曝光參數進行HDR拍攝,獲取更多細節(jié)。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2020年最期待的日環(huán)食來了,這份拍攝指南請收好!
四、???“老鳥” 的 4 大風光攝影誤區(qū),你中槍了嗎?
在接觸、學習攝影一段時間后,大家在拍風光時已經很少再犯那些 “萌新” 級別的錯誤:構圖不好、對焦不準、曝光失誤、白平衡偏差
但隨之而來的,是一些比較 “進階” 的,非技術層面的失誤。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觀念層面的失誤,可能比技法層面失誤的危害性更大。
今天,專業(yè)風光攝影師史飛將為您分享 4 個風光攝影中十分常見,而且危害很大的 “進階型” 誤區(qū),希望大家能引以為戒,不要再犯!
誤區(qū) 1:濫用 “高端” 技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運用到風光攝影中,各種高端的拍攝技法、花哨的視覺特效,也逐漸開始為大眾所熟知。
長曝光、HDR、景深合成、全景拼接、堆棧 這些曾經高端的技法,已經開始走向大眾化,人人都能玩,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新的問題:
這些技法,你真的用對了嗎?真的有必要用嗎?大家都在追捧的那些熱門技法,真的適合你嗎?
看著是很有逼格,但真的適合你嗎?這種 “濫用高端技法” 最常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長曝光。
不少攝友,對長曝光有著特殊偏好。無論什么光線條件,他們都喜歡裝上減光鏡,來個至少半分鐘的長曝光,然后興奮地對著拍出的照片傻樂,“哈哈,我也能拍出這么有逼格的長曝光照片了!”
等等!長曝光不是拿來顯擺的,它是用于在某些環(huán)境下營造氣氛的技術。并不是任何環(huán)境、題材都適合長曝光;曝光時間也不是越長越好。
喀喇昆侖冰川河,20 秒曝光例如,在拍攝流動水體時,我們常會選擇霧化或拉絲特效。前者需要 30 秒曝光,而后者只需要 0.5 秒,是不是后者的效果就沒那么好?未必。
并不是只有 30 秒以上的才算長曝光,1/2,1/5 秒其實也是長曝光。此外,也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需要用到長曝光技法。
個人認為,是否使用長曝光技法,取決于你對拍攝環(huán)境的了解,現場的各項因素和你的創(chuàng)作意圖。
我們來看一個實例吧,企鵝島的一組沉船殘?。?/p>
墨爾本企鵝島,3 分鐘曝光在拍攝前我了解到,這片殘骸已有百年歷史,還有一系列鬼神傳說,所以我將 “神秘” 作為拍攝主旨;觀察現場時,發(fā)現前景的石頭被潮水覆蓋至半截,日落光線側打在石頭的一面,當天的云恰好又成瓦片狀,能拍出完美的拉絲效果。
所以,最后我決定使用 ND10,曝光 3 分鐘,以達到霧化水流和天空拉絲的效果嗎,最后為了彰顯神秘和年代感后期轉為黑白。
需要說明的是,大部分長曝光題材其實用不到 ND10,ND6 就足以勝任。因為,ND10 需要三分鐘以上的曝光時間,而許多精彩瞬間是不等人的。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新西蘭南島大巖石:
新西蘭南島,大圓石,0.5 秒曝光新西蘭南島大圓石是個很受歡迎的點,這里根據潮位的不同變化可以有多種拍法,而不是只有一味的慢門拉絲。
上圖一張 0.5 秒的曝光,正如我前面所說 0.5 秒也是一種表現拉絲狀效果的長曝光。由于現場的潮位非常適合于拉絲作為前景表現,才選擇了不同的快門速度展現動感。
那么在潮位沒有那么完美的情況下又該怎么拍呢?下圖為極影團隊攝影師周游所拍攝的一張表現圓石頭沙灘紋理作品:
這張可不是長曝光哦,但效果也同樣不錯。由此看出,在缺少相對完美的條件時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完成拍攝,而非只有長曝光一種。
相反,當我們遇到一些可遇而不可求的光線條件時,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握住關鍵元素以免浪費精彩的瞬間。
例如彩虹,耶穌光,火燒云,佛光或是一些奇特的自然現象時需要 “速戰(zhàn)速決”,抓住決定性瞬間,長曝光就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了。
張掖丹霞雨后彩虹,稍縱即逝的美景小結:“高端” 的技法,不一定能出好片,關鍵還是要看是否合適。長曝光如此,其它技法亦然。無論如何,拍攝前對現場的觀察,還有自己對作品的構思與設計,都是必不可少的。
誤區(qū) 2:一定要用三腳架帶上三腳架,可以使用更低的感光度來提高畫質??梢哉f,風光大片幾乎都離不開三腳架。但使用三腳架,也并不是完全有利而無害的。
扛著腳架到處跑比較費力,這還是小問題。關鍵是用慣了腳架以后人會變得 “懶” 起來,一些出其不意的視角可能就被你錯過了;而當你放開束縛取下相機,你的拍攝地點和視角就會有更多選擇,很可能會有全新的收獲:
新西蘭南島米弗峽灣瀑布,手持拍攝三腳架的用途是為了提供最大程度上的穩(wěn)定性,延長曝光時間,或是或是為了后期曝光合并時利用相同機位不變的優(yōu)勢而有效的對齊圖層。
而在戶外風光攝影領域,三腳架的地位卻頗有些尷尬。因為戶外風光攝影經常要涉及長距離徒步穿越,高海拔露營作業(yè),以及專業(yè)攀登等。
在這些情況下首先考慮的是負重,只有相對安全輕松的負重才能保證進展順利,這是大前提。帶不帶三腳架,讓很多攝影師十分糾結。
不過我要說的是,不帶三腳架,也未必就一定拍不出高畫質的好片唷~
新西蘭南島庫克雪山徒步手持拍攝小結:不要過于依賴三腳架。單日重裝徒步旅拍可以考慮不帶,除了日出日落,大部分題材都能手持正常拍攝;長時間重裝徒步可把腳架交予背夫或駝隊攜帶;帶了三腳架也不要沒事就拿出來,老老實實安全趕路才是正道。
誤區(qū) 3:只在 “黃金時間” 拍日出日落時光線最柔和,被稱為 “黃金時間”。晚霞中的火燒云就更不必說了,是出大片的最佳時機。有的攝友甚至非要等到這個時間段才拍攝。
我也知道這時候出片最好,我也巴不得天天滿天紅霞,但日程安排沒法等太久,天氣也不歸我控制,糾結于黃金時間只會錯過更多拍攝計劃。
實際上,并不是只有在最佳條件下才能出片的。陰郁的天氣其實也別有一番風味,充滿了變化和特殊的氛圍感,頗具沖擊力。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水壩巴基斯坦某雪峰,徒步手持拍攝還有很多題材的風光并不一定適合于在 “黃金時刻” 拍攝,比如說,瀑布。
拍攝瀑布時我們往往會選擇在特定的光照范圍內拍攝,這些光照條件出現的時間通常也都不在日出日落,而是正午或白天的某一時段。
此外, 第三種情況在非黃金光比時可選擇性的拍攝一些適合后期轉黑白的題材以提高出片率,特別適用于長期戶外徒步攀登。
下午一點的光線, 正好打在我想要的樹梢位置除此之外,非 “黃金時刻” 的大光比,正適合拍攝富有沖擊力的黑白作品,你可以在這些時間段嘗試創(chuàng)作適合后期轉黑白的作品,以提高出片率。
巴基斯坦喬戈里峰正午拍攝,后期轉黑白小結:在 “好” 光線下拍出好片不足為奇,在 “壞” 光線下拍出好片才是真本事。你可以多嘗試在那些 “不好” 的光線條件下進行創(chuàng)作嗎,嘗試新風格,激活你的創(chuàng)造力。當然,前提是注意安全并做好器材防水工作。
多嘗試一些 “非標準、非理想” 光線條件下的創(chuàng)作,甚至是在極端天氣拍攝,嘗試不同的風格。當然,要注意安全和器材防水~
誤區(qū) 4:迷信 “熱門拍攝地”經??磾z影和旅游雜志的攝友們,都會知道不少熱門的 “最佳拍攝地點”,認為 “去那兒就能拍出好片”,于是一窩蜂地扎堆過去。
看到 “開往春天的列車” 好,就全都跑到居庸關鐵路沿線猛拍,把火車都逼停了;聽說新西蘭美,又都往那邊跑,弄得機票都漲價了
問題是,這樣真的有意義嗎?熱門拍攝地,就一定能出大片嗎?就拿這張新西蘭的標志性風光,瓦納卡樹來說吧:
新西蘭風光地標式象征——瓦納卡樹這張照片,你可能看著會覺得 “挺不錯的”;但如果你看到上百張取景構圖幾乎完全相同,有至少 80% 相似度的照片,就不會再覺得這景色美了。
我不是說不能去 “追熱點”,只是讓大家別盲目跟風。美景不只有這么一處;同一片美景,機位也不是只有那么一個。
優(yōu)秀的攝影人,一定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思考,即使去到萬人拍遍的機位,也要力圖拍出一些有新意的東西。
舉個例子,同樣是迎客松,同樣的機位,你也可以拍出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中規(guī)中矩的 “普通版” 迎客松柔焦特效,特殊光線的迎客松我不反對去追熱點,也不反對在經典機位使用經典構圖,因為模仿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高效的模仿是從中學習到利弊而加以改良;我反對的是只模仿,不改進。
如果你的照片乍一看都不錯,可大部分都只是照搬前人拍過的機位和構圖和后期風格,每張都似曾相識,這種模仿已經失去了藝術最根本的獨特性。
其實大部分都只是機械化的效仿前人拍過的機位和構圖,甚至是后期風格。這樣喪失獨立性的模仿某種意義已經失去了藝術最本質的獨特性。
這兩張拍攝于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瀑布,無論在 google 還是 500px 上搜索都會出現幾乎相同的兩三種構圖和視角.
最初我也拍了相似的照片,可反復探索后我發(fā)現了其它元素,再通過我個人的理解從而拍攝到了有別于大眾的照片。
小結:嘗試避開熱門風光拍攝地;即使拍攝熱門題材,也試著另辟蹊徑,找個新角度。不斷堅持創(chuàng)新和思考,你一定會有所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