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布列松拍攝技巧
法國攝影師亨利·卡帝?!げ剂兴墒菤v史上最重要的人文報道攝影師,也是聞名遐邇的法國“瑪格南”圖片社的創(chuàng)始人。
當他與羅伯特·卡帕、大衛(wèi)·西蒙、喬治·羅杰這些在攝影史上崔燦奪目的人物一起在巴黎一個小酒館里面舉起酒杯慶?,敻衲系某闪r,他手中的徠卡相機上只有一支50mm的標準鏡頭。
徠卡相機在當時還不是名噪一時的奢侈品牌,不像現(xiàn)在,動不動就是愛馬仕限量版什么的。
自從小型的徠卡相機出現(xiàn)以后,布列松就愛上了它,(他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甚至把紅色的logo用膠布蓋住)。此后他又進而與50mm之一標準鏡頭的焦距結(jié)緣,他一輩子拍攝的照片中,80%以上都是用50mm的標準鏡頭拍攝的。
它陪在大師身邊的時間堪與其夫人媲美。
標準鏡頭接近于人眼的視野,沒有長焦鏡頭的壓縮景深效果,也沒有廣角鏡頭對于透視的過分夸張,有的只是平白的表現(xiàn),真實的記錄。
這對于以拍攝入們在平實的生活中的真實狀態(tài)見長的布列松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
相形之下,很多攝影愛好者最大的夢想還是“將佳能或尼康的鏡頭配齊”。這種像收集“變形金剛”一樣的態(tài)度往往會使他們在過于雜亂的焦距效果中迷失。
對于一個攝影師來說,最重要的并不是你有多少支不同焦距的鏡頭而是你是否找到了那個“屬于自己”的焦距。
正如感情,人生中最寶貴的不是你有多少個男朋友或女朋友,而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一個。
當然,不可避免地,很多影友還是鏡頭收集的愛好者。那么如何選擇自己常用的鏡頭,鏡頭之間如何進行配合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了。
布列松是拍紀實人文的,他要的是速度。追求決定性瞬間,這與他現(xiàn)實主義的風格有關(guān),其照片不依賴于專門的設(shè)備和技術(shù)。所以35,50mm標準鏡頭很合適,不用在焦距上去斟酌,看到了就按下快門,少了一層思考,獲得更快的速度.
就好比扎克伯格的衣柜里放著清一色的T恤衫,每天早上出門無需思考穿什么搭配什么顏色一樣,迅速決策而無大錯。
但對旅行攝影師來說,最重要的是一只能走天涯的鏡頭。
一個旅行者,雖然天南地北的跑,但是真正到了一個景點,你只能站在一個固定的點,要么拍全景,要么拍局部。你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跑來跑去,更不可能上天入地的。這時候,一只變焦鏡頭就很重要了,至少,能拍近也能拍遠,一旋鏡頭就做到了。
假如不追求專業(yè),只希望能“拍到就是賺到”,秉持這樣的理念,我覺得24-200mm的鏡頭是最好的。
如果你帶了n個鏡頭,坦率的說,等你換好鏡頭,麻煩不說,拍照的最佳時機說不定已經(jīng)過了。豈不是大遺憾?
當然,旅行和紀實人文也有共同點,那就是對輕便的要求,能輕盡量輕,背著磚頭旅行或者掃街,是一件痛苦的事。
結(jié)合輕便機身和24-200mm這兩點,似乎也就只有索尼黑卡6了。我手上的是黑卡5a,24-70mm,經(jīng)常感覺不夠用。
當然,好的手機也不錯哦!
我想,布列松假如穿越到現(xiàn)在,說不定會愛上用手機拍人文。因為他的精髓是“決定性瞬間”。
2. 布列松的鏡頭
50定焦鏡頭使用技巧:
1.撕掉標簽:50mm鏡頭的標簽最多,例如“人文”、“人像”、“標準”、“紀實”、“大師”、“布列松”等等。的確能說明50mm鏡頭的一些特點,但只會限制拍攝。其實,50mm幾乎可以用來拍攝所有題材(實際上任何一只鏡頭都可以“一鏡走天下”),并不限于人文之類的。所以,忘掉這些標簽,多嘗試用50mm拍不同的場景,就會發(fā)現(xiàn)它更多的特性。
2.控制景深:很多人買50標頭就是沖著最廉價的大光圈。其實,傳統(tǒng)50mm鏡頭最佳光圈往往在F8或者F11,全開光圈縮小一到兩檔成像質(zhì)量就有很大提高。另外,虛化并不是越虛越好,就人像而言,焦外虛化初看上去確實新鮮,但是有些場合更適合拍大景深的環(huán)境人像,而有時距離被攝人較近,甚至F8帶來的虛化也完全足夠。所以,多嘗試大光圈以外的其它光圈檔位,并嘗試根據(jù)題材控制景深,就會解決所謂“大光圈綜合癥”。
3.勤于走動:拍攝出畫面的透視關(guān)系只與相機距離被攝物體的遠近有關(guān),所以,“50mm鏡頭退兩步是35,進兩步是85”的說法并不嚴謹。因為在畫面包含內(nèi)容完全一樣的情況下,由于距離被攝物體不同,其透視關(guān)系會有所差異。但是,這句話反應(yīng)出50mm鏡頭的一個特點,那就是用途很廣。只要勤于走動,不斷調(diào)整與被攝物體距離,就能拍出主題鮮明,引人入勝的作品。尤其是用慣了定焦,更要嘗試多前后走動。
4.精于構(gòu)圖:50mm鏡頭缺乏沖擊力。這是50mm鏡頭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缺點。相對于廣角包羅萬象的廣度和夸張的畸變,長焦鏡頭的特寫和壓縮空間的能力,50mm的確顯得中庸。因此,50mm鏡頭比其它各種焦段鏡頭對構(gòu)圖要求更高,更需要在拍攝構(gòu)圖、內(nèi)容上下功夫。多學(xué)習(xí)別人的構(gòu)圖,并掌握一些格式化的構(gòu)圖技巧是必須的,50mm鏡頭更能夠以內(nèi)容而不是技巧打動人。
5.經(jīng)常使用:強迫自己某次出行只帶50mm鏡頭,嘗試用它拍所有的東西。
3. 布列松常用的相機鏡頭
布列松卻不僅拍貧民街,還把鏡頭對準貴族生活內(nèi)幕;如今能夠拍到這一世界場景的,布列松恐怕是最后一個了。無論如何,布列松不是貧民。他居住在距巴黎170英里遠的一個古老的小鎮(zhèn)上,小鎮(zhèn)的生活奠定了他的人生之路和以后的成就。
小鎮(zhèn)里,有他的愛妻拉特娜。曾拜訪過這里的日本攝影家川原舜說,由于拉特娜不喜歡煙味,所以布列松在妻子面前從不吸煙。在這里,布列松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新興藝術(shù)---攝影。
4. 攝影師布列松 決定性瞬間
哲學(xué)辯證唯物論認為:世界是物質(zhì)的,同時又是運動的。攝影紀實的影像不僅是空間的,而且是時間的。以“時空觀”去認識、觀察、創(chuàng)造世界是現(xiàn)代人的自覺意識。
在攝影以科技手段記錄世界的過程中,十分明確地提出要自覺地把握時間因素的攝影家,當屬法國的抓拍大師亨利·卡蒂?!剂兴?。 他說:“一個人、一個事物,都具其決定性的瞬間”,這一瞬間決定了其特質(zhì)與其它事物的區(qū)別,決定其典型意義。
5. 布列松的攝影風格
01
Max Riv (荷蘭)
Max Riv來自荷蘭,是一位全球頂尖的景色攝影師,特別擅于拍攝叢山峻嶺風景的攝影師,充滿魄力、熱血、創(chuàng)意與冒險感的作品,是一種很值得學(xué)習(xí)的風格。
02
Kilian Schnberger (德國)
Kilian Schnberger是一位來自德國的攝影師,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其實患有色盲癥,但他將這個缺點發(fā)展成了自己的風格,他極為擅長捕捉風景里的光影、氣氛、質(zhì)感與紋理,因此作品也相當受歡迎。
03
Vincent Favre (法國)
攝影師希望透過捕捉自然界的美景,讓人們更懂得欣賞與尊重我們的世界,涉及的風景也很多樣,包括山嶺、海岸與各種自然景觀。
04
Lars van de Goor (荷蘭)
攝影師自 2007 年開始專業(yè)風光攝影,曾于哈蘇大師賽的風景/自然類入選 10 大名單,其目標在于拍攝到自然中如魔法、令人驚喜的影像。
05
Evgeni Dinev (保加利亞)
不斷探求壯麗新景觀的攝影師,其耐心是重要的特點,以等待自然界里隱秘的風光。
06
Peter Lik (澳洲)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yīng)該是以全球最高的天價 650 萬美元出售作品《Phantom》,雖然交易的真實性令不少人質(zhì)疑,但他也是相當成功的職業(yè)風光攝影師,有超過 30 年經(jīng)驗,多幅作品都以遠超“市價”的金額成交。
07
Trey Ratcliff (紐西蘭)
其作品有如繪畫般絕美,也有相當多關(guān)于城市、建筑的攝影作品,而且經(jīng)常在其網(wǎng)站分享拍攝心得,甚至推出了自家設(shè)計的相機袋,大受歡迎,是個多才多藝的優(yōu)秀攝影師。
08
Darren White (美國)
攝影師的作品廣泛見于不同雜志、網(wǎng)站、海報上,似乎特別受“裝飾品”類歡迎,他也經(jīng)常拍攝星空照片,同好者不妨留意其作品。
09
David Keochkerian (法國)
攝影師本身是人體生理學(xué)博士,也從業(yè)于醫(yī)學(xué)領(lǐng)域。似乎和不少醫(yī)生也一樣,也很熱愛攝影,涉獵范圍廣泛,并且展現(xiàn)出其優(yōu)秀攝影技術(shù)和敏銳的觀察力。
10
Atif Saeed (巴基斯坦)
這位中東攝影師在 Facebook 上有令人驚訝的粉絲數(shù),超過 60 萬個,作品備受注目,他早前拍攝的獅子照片,就曾被媒體廣泛報導(dǎo),而他的風光攝影作品也是一樣的受歡迎。
6. 布列松用什么相機
配置應(yīng)該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制定,如有的人喜歡微距攝影,一個全幅機和百微即可,而我只喜歡拍鳥,一部佳能5D4相機和一個500定適馬鏡頭,再加一個1.4增距鏡搞定,如果錢富裕的話,買一部尼康850和尼康鏡頭200—500打鳥也不錯,再加一個副廠手柄,可以連拍九張照片。
以下照片就是用這兩款相機和鏡頭拍攝的。
7. 布列松攝影作品解析
1929年,布列松獲得了他的第一臺照相機;
1931年,布列松決定放棄繪畫,專心攝影,契機是他看到了攝影師Martin Munkacsi的一幅剪影作品,為照片中的自由之美所震撼,他說“我突然明白,一張照片能夠瞬間凝結(jié)永恒”。
布列松的“瞬間美學(xué)”影響了無數(shù)攝影者。決定性瞬間,指通過抓拍手段,在極短暫的幾分之一秒的瞬間中,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強有力的視覺構(gòu)圖表達出來
8. 布列松的攝影理念
這一流派的攝影家主張尊重攝影自身特性,強調(diào)真實、自然,主張拍攝時不擺布、不干涉對象,提倡抓取自然狀態(tài)下被攝對象的瞬間情態(tài)。
法國著名的"堪的"派攝影家亨利·卡笛爾·布列松說過:"對我來說,攝影就是在一瞬間里及時地把某一事件的意義和能夠確切地表達這一事件的精確的組織形式紀錄下來。"因而這一流派的藝術(shù)特色是客觀、真實、自然、親切、隨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
9. 布列松論攝影
要精確地瞄準目標,僅僅靠眼睛是不夠的,有時還要暫時屏住呼吸。
相機是我的速寫本,是記錄直覺和本能地工具。
拍攝讓頭腦、眼睛和心靈處于同一瞄準線上。
重要的是盡量讓人忽略相機的存在。為了更好地觀察,我用我的一生嘗試不引人注目的低調(diào)生活。
攝影是一項需要依靠體力的職業(yè):必須不停地走動、變化……身體和精神需要合二為一。
我是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注重思考,關(guān)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