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攝影的由來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
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fā)明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jīng)》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xiàn)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xiàn)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fā)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于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臺可攜式木箱照相機。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fā)明了第一臺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數(shù)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fā)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fā)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chǎn)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制造,得到迅速發(fā)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chǎn)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135照相機。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fā)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xiàn)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fā)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nèi),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制生產(chǎn)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2. 攝影的起源
隨著照相機的發(fā)明和普及,人像攝影已經(jīng)成為一種最經(jīng)濟和最容易去記錄人像的方法, 相比曾經(jīng)被廣泛推崇的肖像畫。
起初在19世紀中葉,由于對大量肖像畫的需要,銀板照相法得到了普及。這也是最早的攝影方法之一。隨之一些生產(chǎn)這種底片的工作室出現(xiàn)在世界各大城市,甚至一些日產(chǎn)量高達500片之多。
照片中被攝物體被放置于細膩的背景之下,充分的利用來自窗戶外的自然光和一切能夠反射光線的鏡子。
這些早期的作品無不呈現(xiàn)出一種人們在科學技術上的挑戰(zhàn),和一種繪畫藝術與短短30秒曝光時間的完美結合。
3. 攝影起源于哪一年
婚紗照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在我國是20世紀20年代時候開始發(fā)展起來的?! 』榧喺瞻l(fā)展史如下: 自古以來,傳統(tǒng)的中式婚紗禮服是長袍馬褂和鳳冠霞岥,新人們往往喜歡身著紅色禮服。古時候有個傳統(tǒng)習俗: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裝,大多是由女孩自己從小就開始做,一直做到出嫁前才完成。“正是由于這種傳統(tǒng)思想,西式的白色婚紗剛流傳如中國時,并沒有讓人接受,反而結婚照卻在當時引起了不少轟動?!?0世紀的中國還在滿清的統(tǒng)治下,結婚慶典仍保持著典型的傳統(tǒng)風格,雖然這時候攝影技術付入國內(nèi),但是人們的魂對照片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情,新人結婚很少有什么結婚照。 1919年“五四”運動前,中國人結婚崇尚紅色,新人是絕對不允許傳白色衣服的,上左圖這張新人合影,難得穿長袍馬褂,女的穿長面袍,人物造型機械,應屬這一時期或稍晚。。右邊這張難得也是當時比較盛行的長褂配上女的長袍,而新娘當時的頭飾也已用上長的絲綢。 到了民國初期,過人的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鳳冠霞岥讓人掬的越來越土氣,于是旗袍裝等漸漸開始取代古老的結婚禮服。但最大的轉變還是在拍照的觀念上。據(jù)記載,那時候照相只在大城市的官僚社會才有所出現(xiàn),每逢大事時都想拍照留念,尤其是結婚的時候拍一組結婚照是一種高檔時尚,可是當時的拍照表情都非常嚴肅拘謹。 隨著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傳入,婚紗首次在我國亮相,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經(jīng)信奉了基督教,他們一般選擇在教堂舉行婚禮,新郎打領結,穿西裝禮服,新娘披婚紗,戴白色手套,手握紅玫瑰,代替花轎的是滿鮮花的小汽車,新人在新朋友的擁下,步入莊嚴的教堂,代替新娘的是西式的司儀,新人交換式指,互致親吻,在大家的注目下新郎將新娘抱進車內(nèi),去渡他們的新婚蜜月,上圖是20年代的婚禮合影照,后面的建筑物應是教堂,新娘,新郎以及賓客,小花童的服飾都很西化,他們的婚禮也一定是西式婚禮. 30年代西式服裝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開始流行穿白色婚紗禮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紗禮服,手捧鮮花,頭戴白色長沙,長達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禮服,白硬領襯衫,戴黑領結,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還有男女二位儐相,也穿大禮服和白沙,陪著一對新人,舉行婚禮后就在教堂內(nèi)與雙方家長,證婚人等牌色合影照,這就是起初的婚紗照,這種類型的結婚照一直延續(xù)到50年代...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紗禮服已經(jīng)成為一種風氣,婚紗照由教堂合影逐步轉移到照相館,程序上也由舉行婚禮后拍照改為婚禮膠拍照,人數(shù)由集體合影演變?yōu)槎蠖〉乃饺撕嫌?,進而發(fā)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從此開始了名副其實的婚紗照。 到了80年代的人終于又穿上了婚紗和媳婦,有從新找回了自我,回望20世紀80年代初的婚紗照,很多人覺得很傻。那時候婚紗照慢慢復興,但模仿得有些不論不類,比如新郎一定要拿著白手套,卻沒有燕尾服。新娘捧著失真的塑料花,還非得站在高高的木頭墩子上。有當事人會議桌,照相只花了8元錢,后來又放大,上顏色,優(yōu)化了12元,在當時算是比較奢侈的。照相館里就意見婚紗,沒的選擇,婚紗直接濤在褲子外面,新娘也不用化妝,幾分鐘就拍完了?! ?0年代后期又開始穿上婚紗和西裝,到90年代人們結婚都會拍組婚紗照,然后掛在床頭,這期間觀念的變化是飛躍性的,尤其是結婚時必須拍一套婚紗照,一直流行到如今.可惜的是,90年代在盛行婚紗照和藝術照的同時,化妝技術實在不怎么樣,如今看那年代的照片,新人化妝后往往連最親的人也認不出來. 追求個性21世紀初唯美婚紗宣揚個性進入新世紀,婚紗走進了平常百姓家,新娘們要面對的問題已經(jīng)從要不要穿變成了穿什么樣的婚紗。 這是個最球唯美和個性的年代,不拘一格,張揚個性。新世界的新娘或請來了專門的婚紗設計師,或重新穿上中式旗袍,并不忘為其入一分性感和嫵媚,或穿上超短裙式禮服張揚著新租人類的個性語言。
4. 攝影術的起源
照相機是一種利用光學成像原理形成影像并使用底片記錄影像的設備,是用于攝影的光學器械。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有很多可以記錄影像的設備,它們都具備照相機的特征,比如醫(yī)學成像設備、天文觀測設備等。
被攝景物反射出的光線通過照相鏡頭(攝景物鏡)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門聚焦后,被攝景物在暗箱內(nèi)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潛像,經(jīng)沖洗處理(即顯影、定影)構成永久性的影像,這種技術稱為攝影術,分為一般照相與專業(yè)攝像。
照相機成機的時間是1839年。
法國的達蓋爾制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diào)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照相機初具模型(暗箱)的時間是在15世紀,是藝術家用作繪畫的輔助工具,到1550年,意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于暗箱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
照相機原理的起源而更早,大約在兩千四五百年以前。
我國的學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進行的性質(zhì)。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擴展資料: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制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diào)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fā)明了第一臺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數(shù)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fā)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制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5. 攝影師的由來
該詞如今比較常見的用法是作為一種贊賞的手斷,和給你點個贊含義差不多。 一、"加雞腿"其實并不是實質(zhì)上的加個雞腿的意思,而是現(xiàn)在比較常見的用法是作為一種贊賞的手斷,和給你點個贊、雙擊666的含義差不多; 二、“加雞腿”的意思:該詞如今比較常見的用法是作為一種贊賞的手斷,和給你點個贊、雙擊666的含義差不多,最常見的說法是 “給攝影師加雞腿” 其含義為指一些福利畫面沒有遮擋,如果有遮擋就會刷“攝像師這是你的工錢,明天不用來了”; 三、“加雞腿”的由來:該詞最早是由拍電影電視劇的劇組的發(fā)盒飯演變而來,以前群眾演員是沒有錢可以領的只有管飯,“加雞腿”通常是指特殊戲,比如裝死跳水挨打之類。在日本動畫和游戲中,當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死亡,出演這個人物的聲優(yōu)就可以退出劇組的演出,領一份便當之后就可以下班了。
6. 攝影藝術的起源
首先得有自己的一部用于實踐的拍攝機子,有專業(yè)攝影功能的手機也可以,但是建議還是要有一部屬于自己的相機。以我的自學經(jīng)驗來說吧:
一、剛開始時先學習“曝光三角”——快門、光圈、感光度(ISO)三者之間的關系,自己上手調(diào)整,做到正確曝光。再到學習相機的模式(光圈優(yōu)先、快門優(yōu)先、P檔、M檔等),挨著嘗試去拍。接著是學習構圖,研究怎么拍才好看。接下來是學習測光方式——光的方向性——色溫——色彩——影調(diào)——鏡頭(有關攝影設備的了解)—————有關攝影的一切專業(yè)術語都得慢慢去了解。
二、網(wǎng)上教學視頻。現(xiàn)在網(wǎng)上有很多基礎教程,可以跟著學習,同時一些up主也會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給你,還有關于相機功能的使用,針對自己的相機型號去找相應的教學視頻,同時慢慢去認識你的相機。
三、書籍。我覺得看書是一個能讓人更加系統(tǒng)的學習攝影的方法。先從基礎的教學書籍開始看,一般這種基礎的書籍內(nèi)容很全,結構很完整,從目錄中你可以發(fā)現(xiàn)你要學習的基礎知識有多少,而且他都會一一講解,雖然有的不是很細,但起碼有個概念。更近一步的書籍是看一些有關攝影史和攝影先賢的作品、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