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大神們,攝影中對焦無限遠和超焦距是啥意思呀?
對焦無限遠,就是將照相機焦點設定到扮沒無限(可以參照對焦尺,當指示到廳歷納∞,就是對焦無限遠了)。具體操作,一般是手動對焦,也可以自動對焦遠處的高反差目標。
超焦距,由于鏡頭的后景深比較大,一般稱對焦點以后的能清晰成像的爛燃距離為超焦距。將相機對焦在遠處的某一點,控制光圈使得景深的另一端是無限遠,則從無限遠到景深范圍內最近的這段攝影距離,就是超焦距離。
在攝影中,“對焦無限遠”和“超焦距”是兩個重要的概念知中。
“對焦無限遠”指的是將照相機焦點設定為無限遠。在攝影中,當物體從照相機焦點夠遠的時候,能被設定手動或自動地到無限。只要移動的物體停留在無窮的焦點里面范圍,相片將會是明顯和清楚的。然而,這種技術在許多其他的情境中,例如射擊比賽或空中攝影,可能并不十分有效。
“超焦距”則是當鏡頭對焦在無窮遠時,景深前界(離鏡頭最近清晰點)到鏡頭的距搭山山離。換句話說,當鏡頭對焦在這個超焦距點時,從這個超焦距點唯高到相機一半的距離開始到無窮遠都是清晰的。這是攝影中景深控制的一個概念,對于攝影效果有著重要影響。
如何理解超焦距
基本定義 Hyperfocal distance:超焦距
對焦在遠處的某一點,使的景深的另一極端恰為無限遠,則由無限遠到景深范圍內最近的攝影距離,稱為「超焦距離」。若先將焦點設為超焦距離,則由超焦距離的一半開始,到無限遠處,都落在景深范圍之內。
由于鏡頭的后景深比較大,人們稱對焦點以后的能清晰成像的距離為超焦距。傻瓜相機一般就利用了超焦距,利用短焦鏡頭在一定距離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較清晰成像的特點,省去對焦功能,所以,一般低檔的傻瓜相機并不能自動對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正如前面所說的,“清晰”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超焦距范圍內的景物并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于不在對焦點上,肯定是模糊的,,只是模糊的程度一般人能夠接受而已,這就是傻瓜相機拍攝的底片不能放大得太大的原因。
如何理解超焦距 如何理解超焦距
超焦距的計算的原始公式是:
超焦距=鏡頭焦距+(鏡頭焦距的平方除以c、F之積。F為光圈系數,就不多說了。這個c為彌散圈直徑,早先的教科書都定為0.05,即1/20mm,老的鏡頭上的景深表都是按1/20mm 畫上去的,不信您照您的鏡頭算算?,F(xiàn)如今都定為1/30mm,還有定1/40mm. 我想跟照片需要放幾寸有關系。
基本分類
在相機的英文規(guī)格書上看過f=,那么后面接的數碼通常就是它的焦長,即焦距長度。如f=8-24mm,38-115mm(35mmequivalent),就是指這臺相機的焦距長度為8-24mm,同時對角線的視角換算后相當于傳統(tǒng)35mm相機的38-115mm焦長。一般而言,35mm相機的標準鏡頭焦長約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長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遠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廣角拍攝能力。超焦距就是透鏡中心到焦點的距離。鏡頭的焦距分為像方焦距和物方焦距。像方焦距是像方主面到像方焦點的距離,同樣,物方焦距就是物方主面到物方焦點的距離。
基本原理
確定主面和焦距:入射平行光線(或其延長線)與出射會聚光線(或其延長線)相交,就能確定折射主面,這個想象的平面與鏡頭光軸相交處就是主點。像方主點和無窮遠光線形成的焦平面(焦點)之間的距離稱為復合鏡頭的焦距(嚴格說是有效焦距)。用同樣的原理也可以確定物方主面和物方焦距。超焦距指鏡頭中心到焦點的距離,通常以毫米mm量度。照相機鏡頭把拍攝場景中的光線投射到膠卷或傳感器上??梢姷囊曇胺秶‵OV,F(xiàn)ieldofView)由鏡頭覆蓋的場景水平和垂直距離決定。面積大的傳感器和膠卷擁有更大的FOVs,并且能夠記錄場景中的更多信息。焦距和FOV通常都是以35mm膠卷為參照的,因為這種格式(35mm)比較常用。
在35mm攝影中,焦距為50mm的鏡頭稱為“標準鏡頭”,因為沒有放大或縮小拍攝場景,拍出來的照片與肉眼看到的范圍是一樣的(圖像角度為46°)。
超焦距
廣角鏡頭(短焦距)能夠讓照相機“看得更寬闊”,因為它有一個較大的圖像角度;然而,長焦鏡頭(臘殲長焦距)能讓照相機“看得更遠”,但看到的范圍比較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鏡頭對應的焦距說明:通過調整超焦距,拍攝者可以選擇以較近的距離或較遠的距離拍攝,獲得不同的透視感覺。一些數碼相機在廣角端會出現(xiàn)桶形失真現(xiàn)象,而在長焦端出現(xiàn)針墊形失真。
35mm等效焦距
由于數碼相機的傳感器比35mm膠卷的面積小,因此數碼相機工程師們引入了一個“等效焦距”的概念,把數碼相機鏡頭的焦距轉換成35mm的等效焦距,方便攝影愛好者學習研究。
焦距
在調整超焦距之前請確認是某一個鏡頭虛還是所有鏡頭都虛,如果所有鏡頭都虛則需要調整鏡頭升降馬達電位器,若只有某一個鏡頭虛請按以下步驟進行調整:
一、按動傳動鍵盤的UP或DOWN鍵,選定需要調整的鏡頭。
二、按SHIFT鍵將光標移至TR一欄,輸入987,接著按VALID,顯示如下: LENS50 INGCOMP04284 TURR.ADJ01788
A/MF0C1 PROC/SPEED0 TRPPROV480
三、RINGCOMP后面的數值就是該鏡頭的焦距值,此數值的單位帆襲為1%毫米。修改該數值將會改變輪轎沖鏡頭焦距。例如將04284改為04384。
四、修改后按VALID鍵,這是機器會報警,并顯示:DATAERROR。
按PAGE鍵將看到TR,在此處輸入正確的走紙長度,按下VODIL鍵。
五、打一張照片,查看焦距虛實。
六、重復步驟二至五,直至焦距調實。
手動焦距調整:一般時候,大都采用自動對焦,但在特殊情況下如隔著鐵絲網、玻璃,與目標之間有物體在移動等。往往會讓畫面焦距一下清楚一下模糊,因為采用自動對焦功能時,DV會依據前方物體反射回來的訊號判斷距離然后調整焦距,所以只要將自動對焦切到手動,將焦距鎖定在你要拍攝物體上,焦距就不會變來變去了,由于各個品牌DV的顯示及調整的方式有所不同,所以請您參照說明書進行調節(jié)。
基本定義
照相機鏡頭的超焦距是鏡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鏡頭焦距的長短決定了被攝物在成像介質(膠片或CCD等)上成像的大小,也就是相當于物和象的比例尺。當對同一距離遠的同一個被攝目標拍攝時,鏡頭焦距長的所成的象大,鏡頭焦距短的所成的象小。根據用途的不同,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相差非常大,有短到幾毫米,十幾毫米的,也有長達幾米的。標準鏡頭的視角約50度左右,這是人單眼在頭和眼不轉動的情況下所能看到的視角,從標準鏡頭中觀察的感覺與我們平時所見的景物基本相同。35mm相機的標準鏡頭的焦距多為40mm,50mm或55mm。120相機的標準鏡頭焦距一般為80mm或75mm,相機片幅越大則標準鏡頭的焦距越大。而數碼相機由于其成像介質(CCD或CMOS)有大有小,標準鏡頭的焦距也不一致。為了方便直感,說起DC鏡頭時經常采用等效于35mm相機的所謂等效焦距,這個等效就是指視角上的等效。以下就只說35mm相機的鏡頭,其他片幅的相機以及數碼相機可以類推。廣角鏡頭,顧名思義就是其攝影視角比較廣,適用于拍攝距離近且范圍大的景物,有時用來刻意夸大前景表現(xiàn),強烈遠近感以及透視。35mm相機的典型廣角鏡頭為焦距28mm,視角為72度。常用的還有比28mm略長一些的35mm,38mm的所謂小廣角(多見于傻瓜機)。比一般廣角鏡頭視角更大的是超廣角鏡頭(如焦距為24mm,視角84度)以及所謂的魚眼鏡頭,其焦距為8mm,視角可達180度。 長焦距鏡頭適于拍攝遠距離景物,景深較小,因此容易使背景模糊,主體突出。35mm相機長焦距鏡頭通常分為三級,135mm以下稱中焦距,如85mm,視角28度,105mm,視角23度以及135mm,視角18度。中焦距鏡頭經常用來拍攝人像,有時也稱為人像鏡頭。135-500稱長焦距,如200mm,視角12度,400mm,視角6度。500mm以上的稱為超長焦距,其視角小于5度,適用于拍攝遠處的景物。如球場上的特寫以及野生動物的拍攝,因無法靠近被攝物,超長焦距鏡頭就大有用武之地。
焦距分類
鏡頭的焦距分為像方焦距和物方焦距。像方焦距是像方主面到象方焦點的距離,同樣,物方焦距就是物方主面到物方焦點的距離。必須注意,由于照相機鏡頭設計,特別是變焦距鏡頭中廣泛采用了望遠鏡結構,物方焦距與像方焦距是不一定相等的。我們平時說的照相機鏡頭的焦距是指像方焦距。如何來確定主面和焦距:入射平行光線(或其延長線)與出射會聚光線(或其延長線)相交,就能確定折射主面,這個想象的平面與鏡頭光軸相交處就是主點。像方主點和無窮遠光線形成的焦平面(焦點)之間的距離稱為復合鏡頭的焦距(嚴格說是有效焦距)。用同樣的原理也可以確定物方主面和物方焦距
主面的位置根據設計可能出現(xiàn)在鏡頭之外。這在許多場合下是很重要的。例如8mm魚眼鏡頭,像方主平面應位于焦平面正前方8mm處,但是8mm內無法容納反光鏡、曝光窗、及焦平面快門的厚度。因此8mm魚眼鏡頭事實上采用了前面加負組光學系統(tǒng)的設計(也稱倒置望遠結構),使鏡頭能夠安裝在像面定位距比8mm大得多的機身上去。
焦距
同樣,如果是500mm的超長焦鏡頭,不采用望遠鏡結構的話,鏡頭就要長達500mm以上,使用是無疑是十分不便的。望遠鏡結構的設計可以使主面遠在鏡頭之前,大大地減小了鏡頭的長度。
說到焦距,就不能不說一說變焦鏡頭。變焦鏡頭由于固定透鏡組和可變透鏡組兩部分組成。通過移動可變透鏡組,改變成象光路,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改變鏡頭的焦距,從而也改變了拍攝的視角。
久變焦鏡頭的倍率是指長焦端的最大焦距與廣角端的最小焦距之比。
變焦鏡頭由于視角可變,給拍攝取景帶來很大的方便,深受一般攝影愛好者的喜愛。但是由于變焦鏡頭結構復雜,相對運動的光學組件較多,而且光學設計時也無法保證各焦距段的成像質量、分辨率和畸變等參數的一致性。所以,變焦鏡頭的總體成像質量難以達到較高水準。特別是變焦倍率大的變焦鏡頭更難以獲得較高像質。
基本關系
因此,在相同的技術水準條件下,變焦鏡頭的成像質量低于定焦鏡頭,大倍率變焦鏡頭的成像質量低于小倍率變焦鏡頭。
在FC(以35mm相機為例)的情況下,高質量的攝影往往采用定焦鏡頭,即使采用變焦鏡頭,其變焦倍率也是不大的。但是在DC的情況下,由于CCD的成像面積相對較小,因此其變焦鏡頭的幾何尺寸(焦距,鏡頭直徑)也較小,在光學設計時就比較容易實現(xiàn)大變焦倍率。
如何理解超焦距
當鏡頭調焦在無限遠時,景深靠近相機一側的最近極限被稱為超焦距。當鏡頭用某一擋光圈凋焦在超焦距上的,景深范圍為該距離的1/2至無限遠。應用超焦距是獲得最大景深或控制影像清晰范圍的最快捷方法。
對于有景深表刻度的鏡頭來說,確定超焦距很簡單:只要將焦點對到無限遠,這時從鏡頭的景深表上可以看到所用光圈所指示的從無限遠到靠近相機的某一點的景深范圍。相機到景深范圍前瑞的距離即是超焦距;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鏡頭上都有景深表,而應用超焦距拍攝取得的景深會因所用鏡頭焦距、光圈值以及你對影像清晰度的設定而發(fā)生改變。因此‘模糊圈’作為清晰度的因數被引進了景深與超焦距的運算中?!:Α侨搜蹮o法分辨的真實光點的直徑。在實踐中,沒有人能在25厘米的距離區(qū)別照片上直徑小于0.l毫米的點。這個0.l毫米直徑取其倒數,即1/0.1,等于每毫米10條線,可以作為每毫米所能分辨線條數的出發(fā)點。
計算用于某一具體模糊圈的超焦距的公式為:
H=F2/Cf在這里,H為超焦距,F(xiàn)為鏡頭焦距,C為模糊圈,f為所用光圈。
在平時使用時一般把模糊圈的直徑設定為0.05毫米,因而把上述公式簡化成H=1000F/f,只憑簡便的口算就能夠準確地知道任何鏡頭的焦距與光圈組合所用的超焦距是多少。如果我們使用50毫米鏡頭和f/16光圈,那么將其代入上述公式用毫米計算,結果為50000/16=3125毫米,也就是說它的超焦距剛好是3米過一點。
由于我們掌握了上述計算方法,進而可以通過下面簡單公式很容易地求出任何條件下的景深。
景深近限=HD/H+D 景深遠景=HD/H-D
在這里,H為超焦距,D為調焦距離。運用這一信息我們就能通過把被攝體安排在合適的位置而確保其前后充分的景深。
在本文的示意圖中,上圖調焦點在3米上,即超焦距,這時景深近限為1.5米,景深遠限為無限遠;下圖調焦在l.5米處,超焦距仍為3米,這時景深近限力1米,景深遠限為3米。本圖例通過把調焦點從超焦距移到其一半的距離上,即可把清晰區(qū)域限制在一組人物身上,從而把某些景物安排在景深之外。
景深與超焦距(一)《景深原理及計算》
1、焦點 (focus)
平行光線射入凸透鏡時,理想鏡頭將所有的光線聚集在一點,這個點,就叫做焦點,焦點和鏡片光學中心的距離叫做焦距。過焦點后光線繼續(xù)以錐狀發(fā)散開來。
如何理解超焦距
2、彌散圓 (Circle of Cnfusion)
又譯為:彌散圈、模糊圈等等
在焦點前后,光線從聚集到擴散,點的影象從圓到點(焦點),繼而有擴散到圓,這個焦點前面和后面的圓就叫做彌散圓。
如何理解超焦距
如果此圓形足夠小,肉眼依然可被視為點的成像。這個可以被接受的最大直徑被稱為容許彌散圓直徑δ (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觀賞拍攝的影象是以某種方式來觀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與觀看距離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彌散圓的直徑小于人眼的鑒別能力,人眼將感覺是清晰的。這時的彌散圓的大小就稱為容許彌散圓。
人眼在明視距離(眼睛正前方 30厘米)能夠分辨的最小的物體的尺寸大約為0.125mm。蔡斯公司制定的標準時,選用了常用尺寸7吋照片(175×125mm)為依據計算,要求彌散圓只能在0.125mm以內,按此計算得到是圖像對角線長度的1/1730左右。所以蔡斯公司制定的標準就是彌散圓直徑 δ=1/1730 底片對角線長度。
不同的廠家、不同的底片面積都有不同的容許彌散圓直徑的要求。各廠家對于35mm照相鏡頭的容許彌散圓的取值并不統(tǒng)一(前提是畫面放大為5×7吋的大小,觀察距離為25~30cm)一般取值范圍是底片對角線長度的1/1000~1/1500左右。在這里可以看出:景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和彌散圓直徑 δ的取值大小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時我們也可看出:彌散圓直徑 δ 的取值的大小和鏡頭生產廠商的技術能力有關。
一般常用的數值是:
畫 幅
24mm×36mm
6cm×9cm
4×5
容許彌散圓直徑 δ
0.035mm
0.0817mm
0.146mm
3、景深 (Depth of field)
在對焦時,通過鏡頭將在焦平面上清晰成像,而對焦點的前景和后景也在焦平面成像,只要它們成像的彌散圓等于或小于容許彌散圓直徑,我們將認為是清晰的,這樣影像就有一個的清晰的區(qū)間,這就是景深(下圖)。
如何理解超焦距
從以上可知道,在焦點前后各有一個容許彌散圓,這兩個彌散圓之間的距離我們稱呼它叫焦深,它和景深是相對應的。所謂景深即:在被攝主體(對焦點)前后,其影像具有的一段清晰范圍,這范圍內的景物在焦平面上成像,都在容許彌散圓的限定范圍內。
景深是隨鏡頭的焦距、光圈值、對焦距離的不同而變化。一般來說:
1、焦距短,景深大,
對焦點離遠,景深大,
光圈小,景深大。
如何理解超焦距
以拍攝者為基準,從對焦點到近點的清晰范圍叫前景深,從對焦點到遠點的清晰范圍叫后景深。
如何理解超焦距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后景深 > 前景深。
由景深計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與鏡頭使用光圈、鏡頭焦距、拍攝距離以及對像質的要求(表現(xiàn)為對容許彌散圓的大小)有關。這些因素對景深的影響如下:
(1)、鏡頭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鏡頭焦距: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唤咕嘣蕉?,景深越大;
(3)、拍攝距離:距離越遠,景深越大;距離越近,景深越小。
5、計算實例
① 50mm/f2.8
②50mm/f8
③105mm/f2.8
δ
0.035mm
0.035mm
0.035mm
f
50mm
50mm
105mm
F
2.8
8
2.8
L
3000mm
3000mm
3000mm
ΔL1
316mm
754mm
78mm
ΔL2
400mm
1518mm
82mm
ΔL
716mm
2272mm
160mm
從上表大致看出景深和焦距、光圈之間的相互的影響:
①50mm/f 2.8鏡頭,清晰范圍是從2.68m~3.40m,景深為0.72M
②50mm/f 8鏡頭,清晰范圍是從2.25m~4.52m,景深為2.272M。
③105mm/f 2.8鏡頭,清晰范圍為2.92m~3.08m,景深為0.16M。
6、景深表
使用景深計算公式,我們可以完整地計算一張景深表,供我們日常攝影時便查(因為計算較為繁復,你是不可能在現(xiàn)場臨時計算的),但是有的書籍中有是也提供現(xiàn)成景深表,下面就是書中提供的景深表,(這是尼康公司為尼柯鏡頭提供的)供大家參考。
如何理解超焦距
景深表可以制成表格,也可以用其它方法制作。我按相機的鏡頭上常見的方法,根據計算,制作了一個轉盤式的景深標尺,用這個標尺,要比查表方便一些。各位可以下載(見:《景深計算盤》一文),用厚一點的紙張打印出來,中心用一個小釘訂上,就可以使用了。
7、超焦距 (Hyperfocal Distance)
定義:在攝影鏡頭的焦距和光圈均已確定的前提下,能夠獲得最大景深時的攝影物距,稱為在這個焦距和這個光圈下的超焦距。
以上是超焦距的定義,看起來有些費解,另外,超焦距又有什么用呢?為了說清楚,我就使用上面的景深標
如何理解超焦距
圖一:這個景深標尺,我相信的一看就懂:目前對焦是在2M上,你看不同的光圈值兩邊各有一根指示線,這兩根線指示了該種光圈在距離2M時的,前景和后景的清晰范圍。比如:如果用了F=11的光圈,清晰范圍大約在1.5-3M。
圖二:這是鏡頭對焦在無窮遠的情況,如果照風景,用光圈F=16,你可以看到大約在4.5M以外都清楚。
圖三:圖二的這種對焦情況不是最好,因為這時的后景深就沒利用上。
如果我們對焦在4.5M上,這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仍然用光圈為F=16時,那就用上了F=16的后景深:
后景深指示線對在無窮遠上,這樣對焦既保證了無窮遠處的清晰度,而前景深指在2.2M處,清晰范圍比圖二前進了2M多,得到了最大的景深。
這就是“超焦距”對焦法,而4.5M這個對焦位置稱呼超焦距。
超焦距的方法在抓拍時常用,因為在我已知的范圍內(比如上面說的2.2M以外),就不用對焦了,抓了就照,可以搶時間,抓鏡頭,同時也保證了清晰度。所以新聞記者等是比較愛用的。
超焦距距離的計算比較繁,所以如果你的鏡頭上附有景深標尺的話,在對焦時將你選用的光圈值的后景深線對準無窮遠,就可以了,不必計算,使用也方便。這也是鏡頭上帶有景深標尺的一個很大的用途。
當然在沒有這個標尺時,我們最好借助與景深表或轉盤式的景深標尺這個工具了。
超焦距(Hyperfocal Distance)是風光攝影,紀實攝影中經常用到的攝影手段。超焦距是一個與景深有關的很實用的概念。
對主體對焦時,主體身前一段距離和主體背后一段距離內的景物均可在膠片上結成相對清晰的影象,于是,這身前一段距離和背后一段距離之和就稱為景深,其中身前一段距離稱為前景深,背后一段距離稱為后景深。一只鏡頭,如果光圈不動,當從近處向遠處轉動調焦環(huán)時,前、后景深都會增大,其中后景深的增長更為顯著。這樣當調焦環(huán)轉到某一對焦距離時,景深后界剛好延伸到了無窮遠,此時的對焦距離就是該鏡頭在該光圈下的超焦距。如果再往更遠處調焦,則由于后景深不再增加、景深前界卻隨著調焦物平面的遠去而遠去因而景深反而縮小。因此,按超焦距對焦可獲得最大的景深。故而也有把超焦距定義為可獲得最大景深的拍攝物距。當按超焦距對焦時,景深前界正好處于超焦距的1/2距離。顯然,為了應用超焦距,就必須熟記所用鏡頭在不同光圈設定下的超焦距值。
超焦距的計算可利用經驗公式:
例如:
20mm 鏡頭 @f/2.8,HD=4.3m
24mm 鏡頭 @f/2.8, HD=6.2m
50mm 鏡頭 @f/1.8, HD=42m
50mm 鏡頭 @f/5.6, HD=13.4m
如果想讓前景和后景都清楚,并用盡可能大的光圈,焦點調在哪里最合適?
這也有一公式:
2X(前景距離 X 后景距離)/(前景距離+后景距離)
例如:
被攝的人距離鏡頭10米,他身后的房子距離鏡頭22米,那么2*(10*22)/(10+22)=13.75,也就是說把焦距調在13.75米時,可以用盡可能大的光圈使得人與房子都清楚
《A·亞當斯論攝影》中提供的超焦距計算公式為:
H=F*F/(f*d)
F:鏡頭焦距
f:光圈系數
d:模糊圈直徑。
0.05mm模糊圈對于現(xiàn)在已經提高的鏡頭和膠片的分辨能力來講,太大了,一般用0.03mm,即1/850英寸。
超焦距是MF時代代替AF的有效方法。隨著焦距縮短、光圈收縮或者拍攝距離逐漸拉遠,景深逐步擴大。后景深擴大的速度比前景深快得多!很快,后景深就擴大到無限遠。可以證明,此時的前景深正好是調焦距離的一半。所以,從調焦距離的一半一直到無限遠,都在景深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只要物體在1/2調焦距離之外,拍攝時不需要調焦!常用于抓拍。
自動對焦機對于超焦距的運用很不方便,甚至可以說不能使用,因為多數都不顯示距離數據,無從確認。如果非用不可,只能改用手動,根據鏡頭刻度調整。另外,長焦矩鏡頭超焦距太遠,具體到你用的200MM鏡頭來說,32光圈時超焦距離約50米(135畫面),按公式推斷,前景深在30米左右了,近于此距離的景物必然不清晰。若對焦點在50米以內,遠景也超出清晰范圍了。所以一般要求大景深的,鏡頭焦距不能太長(畫面沒有有重要的必須清晰的近景者除外)。再者,超焦距公式中彌散園大小是以放大6倍的要求而定的。若需高倍放大,彌散園直徑要相應縮小,此時超焦距范圍更窄得多。一米多的放大畫面,就是完全遵照超焦距公式要求拍攝,前后景也不會很清晰的。
如果是定焦頭,應該記住不同光圈或常用光圈下的超焦距值。拍攝時,對焦位置可以有兩種選擇:
1、選擇無窮遠的目標,則知道無窮遠到超焦距范圍內都是清晰的,但浪費了超焦距。
2、選擇超焦距附近的物體對焦,再用AF-Lock的方法把焦點轉移,這時超焦距的餓一半到無窮遠都是清晰的。
如果焦點選擇在1、2之間,則稍有浪費;如果焦點選擇在2以近,則無窮遠不清晰。
網絡上可下載Windows版本的景深計算器: 軟件名 f_Calc 1.14漢化版
超焦距是攝影技術的一種技術(或者叫術握凳語)。其定義是:當鏡頭對焦在無窮遠時,景深前界(離鏡頭最近清晰點)到鏡頭的距離稱之為超焦距。換句話說當鏡頭對焦在無窮遠時,超焦距點到無窮遠全清晰。
一般的鏡頭后景深都比較大,超焦距就是保證從被攝體到無限遠都有優(yōu)質的景深。
和早以前的傻瓜相機一般就利返陪用了超焦距,利用短焦鏡頭在一定距離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較清晰成像的特點,省去對焦功能,所以,一般低檔的傻瓜相機并不能自動對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
超焦距并不等于焦距,超焦距的清晰度相對于對漏皮蠢焦點的清晰度還是有很大差別。這一點毋庸置疑。
也就是說,最清晰的地方還在對焦點上。
物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