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亞當斯的區(qū)域曝光理論
0區(qū) 相片上一片漆黑,底片上除了片基本身的色調和灰度外,沒有任何可用的密度
1區(qū) 相片上已非全部漆黑,略有影調,但沒有影紋,這是有效臨界曝光。
低調區(qū)
2區(qū) 相片上初步顯出影紋,影象最暗的部分影調深黑,缺乏紋理。
3區(qū) 黑暗物體,影調正常,陰暗部分顯出了足夠的影紋。
4區(qū) 深色的樹葉,石塊或景物陰影表現(xiàn)正常。在日光中拍攝人像,陰影部分表現(xiàn)正常 。
5區(qū) 呈中灰色(反射率18%)。北部天空影調較淺,皮膚色調較深,石塊呈灰色,木頭影調正常。
中調區(qū)
6區(qū) 在日光,天空光或人造光中,皮膚影調正常。石塊,陽光下的雪景陰影,以及用全色片價淺藍濾鏡拍攝的北部天空,影調都較淺。
7區(qū) 皮膚影調很淺,一般物體呈灰色,側光照射的雪景,影調正常
8區(qū) 明亮部分影調細膩,有適當影紋,雪景影紋相當明顯,任務皮膚上有高光。
9區(qū) 明亮部分沒有影紋,接近于純白色,與1區(qū)的略有影調而沒有影紋頗為相似,
用聚光型放大機將小規(guī)格底片放大,相片呈純白色,與10區(qū)無明顯差別。
10區(qū) 呈純白色,畫面明亮,有反光
以上主要是針對黑白片。
通過以上理論大家以對測光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其實現(xiàn)在很多相機的測光系統(tǒng)都是采用區(qū)域測光比如nikon的256區(qū)平均測光。但是對于彩色效果呢??特別是數碼相機的拍攝應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進入這個話題。我們的數碼相機出來的圖片和傳統(tǒng)膠片中的反轉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寬容度,色彩的飽和度等。
以下是對反轉片的測光表
暗調區(qū)
-2ev 影像呈黑色,沒有細節(jié),色彩無法分辨,在有的膠片和真正的黑色尚有區(qū)別,但是需要較大幅面的底片才能區(qū)分
-1ev 影響明顯暗于眼睛所看到的實際景象,有細節(jié),但細節(jié)和質感難以辨認,色彩晦暗,顏色過深。
-1/2ev 影像略暗于實際景象,細節(jié)質感表現(xiàn)清晰色彩較為深,有時看上去會顯得飽和度較高。
正常區(qū)
0 曝光正常,細節(jié),色彩表現(xiàn)正常
+1/2ev 影像略為明亮,細節(jié)質感仍然清晰,但是色彩偏淡,飽和度變差。
+1ev 影像明顯亮于實際看到的景象,細節(jié)和色彩弱化,偏淡
+2ev 影像發(fā)白,沒有細節(jié),色彩。但是有的容度較寬的膠片上會有很前的色彩,但影像幾乎不可分辨
可以看出我們因該盡量將人臉的暴光放在正常區(qū)。而且環(huán)境因該盡量選擇明暗反差不要過的地方。除非你要突出照片的個性特點,或者喜歡那種視覺上的沖擊。
二、如何正確理解和應用亞當斯的區(qū)域曝光法
分區(qū)曝光法就是講被攝體按亮度不同分為若干個區(qū)域,用來測算曝光數值。 由美國著名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的區(qū)域曝光理論,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攝影科學的基本理論之一。 美國著名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的區(qū)域曝光理論,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攝影科學的基本
三、跪求亞當斯攝影作品《月升》照片分析,多角度,不少于1000字。要原創(chuàng)的,十萬火急?。≌堉苯?發(fā) 給我1749
大凡喜愛風景攝影的人,都知道有個安塞爾·亞當斯。凡是知道安塞爾·亞當斯的人,一定知道安塞爾·亞當斯有一幅攝影作品叫做《月升》。在世界攝影史上,《月升》的經典地位是無可動搖的。
《月升》是安塞爾·亞當斯在一次攝影旅途中偶然拍攝的。那是1941年10月31日,亞當斯帶著他8歲的兒子麥克,與好友塞屈克·萊特同行。其時,剛結束了一天的拍攝,亞當斯開著車,從查馬谷返回圣大菲城的路上,快要到達新墨西哥州的赫爾南德茲的時候,無意中朝車窗左邊一望,就看到了一幕奇景。
安塞爾·亞當斯回憶道:“東方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掛在遠方的云層和積雪的山峰上,西邊則有傍晚的夕陽,從一片朝南流動的云層上半隱半露地投射出一道閃亮的白光,并映照在教堂墓園的十字架上。我把車停到路邊,跳下車來,急忙抓起攝影器材,嘴里還不停地對麥克和塞屈克大喊:‘拿這個!還有那個!快啊,沒時間啦!’我一面想像影像的效果,一面以最快的速度把8英寸×10英寸相機架好。我把庫克鏡頭的前后組互相調換,將23英寸的鏡片置于前面,并在光圈后面加一個雷登No.15深黃色濾光鏡。所有這些行動和對影像的想像都憑直覺順利完成了。相機架好,取好景,對好焦,卻找不到我的韋斯頓測光表。身后的夕陽眼看就要落到云層后面了。這時,我忽然想起月亮的亮度是250燭光/每平方英尺,我就把月亮的亮度值設置在區(qū)域VII,加上濾光鏡的曝光因數,曝光時間定在1秒,光圈為f/32。……就在拍完的剎那間,太陽已經偏離了墓園的十字架,那神奇的一刻從此一去不返?!?/p>
經典作品《月升》就這樣產生了。
《月升》這幅作品,特別是安塞爾·亞當斯的拍攝回憶,能給我們喜愛風景攝影的人很多有益的啟示。這些啟示也許是最簡單的,但卻是最切實際最管用的。
一是要有高深的藝術修養(yǎng)。美麗的自然風光確實是擺在那里,但并不是攝影師拿著相機咔嚓一聲就能拍到一幅好的作品。從發(fā)現(xiàn)美到捕捉美定格美,一定要有高深的藝術修養(yǎng)。從查馬谷到圣大菲城的路上,快要到達新墨西哥州的赫爾南德茲時,同一段路,同樣漂亮的時光,甚至同樣是攝影師,肯定不止安塞爾·亞當斯一人經歷過,而恰恰就是安塞爾·亞當斯拍出了《月升》這樣不朽的經典作品,最根本的安塞爾·亞當斯具有高深的藝術修養(yǎng)。每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后面,其實隱藏著深刻的必然性。那些認為誰拍出了一幅好作品是運氣好撞上了好天氣的的看法,是非常膚淺的,甚至是十分錯誤的。機遇時時存在,但機遇只會給有準備之人。對于一個風光攝影師來說,其根本的準備就是藝術修養(yǎng)。
二是要有精湛的攝影技術。自然,光有藝術修養(yǎng)、光能發(fā)現(xiàn)美還不行,還必須要有精湛的攝影技術,才能捕捉美、定格美。安塞爾·亞當斯從發(fā)現(xiàn)月升景象到迅速架起相機、選定鏡頭、選定濾色片、取景構圖、預測曝光,再到按下快門等一系列的快捷反應,可以看出他運用技術的熟練程度。特別是他找不到測光表時,能迅速確定曝光量(時間1秒,光圈f/32),更能顯示其技術之精湛。捫心自問,如果我們沒有測光表,又只能拍攝一張,要做到曝光基本準確,只怕比上天還難,除非瞎貓撞上死老鼠。
三是要有精良的攝影設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精良的攝影設備,也是拍出優(yōu)秀風光作品所必需的。安塞爾·亞當斯拍攝《月升》時,135相機已經發(fā)明二十余年,制造技術已經非常完善,但安塞爾·亞當斯使用的是8英寸×10英寸的大畫幅相機,還使用了雷登No.15深黃色濾光鏡。進入二十一世紀,相機制造技術飛速發(fā)展,數碼單反特別是卡片機已經十分普及,手機也能拍照,確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于攝影事業(yè)自然是一件極大的好事。攝影界有一句名言:相機不是關鍵 關鍵是相機后面的腦袋 。這當然是正確的。但很多人也因此產生了誤解,認為任何一部數碼相機甚至手機都能拍出好的風景作品。一提好的攝影器材,便被斥為“器材黨”。有些喜愛風景攝影的人,提著個aps畫幅的相機,一片濾鏡也沒有,甚至連三腳架也沒有,卻想拍出好的風景照片,一般來說,是不太可能的。我想,要想拍出好的風景作品,從器材來說,至少135全畫幅相機、三腳架、基本的濾鏡是必須的,如能進入哈蘇H4D-60、飛思IQ180數碼后背等中畫幅則更好。這對于許多風景攝影愛好者而言,不是個經濟承受能力問題,而是個認識問題。
四是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大凡絕美的風景,都在人跡罕至之處,最佳的攝影時間,又在清晨和黃昏,因此,一個風光攝影師,披星戴月、忍饑挨餓是常有之事,甚至還有生命的危險。所以,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很難拍出好的風光作品。安塞爾·亞當斯拍攝《月升》前,也是剛剛結束一天的拍攝,“東方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時。安塞爾·亞當斯和其他風光攝影師這樣早出晚歸的時候實在是太多了,在此不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