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顯微鏡對焦原理
1、色差
色差是透鏡成像的一個嚴重缺陷,發(fā)生在多色光為光源的情況下,單色光不產生色差。白光由紅 橙 黃 綠 青 藍 紫 七種組成,各種光的波長不同 ,所以在通過透鏡時的折射率也不同,這樣物方一個點,在像方則可能形成一個色斑。
色差一般有位置色差,放大率色差。位置色差使像在任何位置觀察,都帶有色斑或暈環(huán),使像模糊不清。而放大率色差使像帶有彩色邊緣。
2、球差
球差是軸上點的單色相差,是由于透鏡的球形表面造成的。球差造成的結果是,一個點成像后,不在是個亮點,而是一個中間亮、邊緣逐漸模糊的亮斑。從而影響成像質量。
球差的矯正常利用透鏡組合來消除,由于凸、凹透鏡的球差是相反的,可選配不同材料的凸凹透鏡膠合起來給予消除。舊型號顯微鏡,物鏡的球差沒有完全矯正,應與相應的補償目鏡配合,才能達到糾正效果。一般新型顯微鏡的球差完全由物鏡消除。
3、慧差
慧差屬軸外點的單色相差。軸外物點以大孔徑光束成像時,發(fā)出的光束通過透鏡后,不再相交一點,則一光點的像便會得到一逗點狀,型如慧星,故稱“慧差”。
4、像散
像散也是影響清晰度的軸外點單色相差。當視場很大時,邊緣上的物點離光軸遠,光束傾斜大,經透鏡后則引起像散。像散使原來的物點在成像后變成兩個分離并且相互垂直的短線,在理想像平面上綜合后,形成一個橢圓形的斑點。像散是通過復雜的透鏡組合來消除。
5、 場曲
場曲又稱“像場彎曲”。當透鏡存在場曲時,整個光束的交點不與理想像點重合,雖然在每個特定點都能得到清晰的像點,但整個像平面則是一個曲面。這樣在鏡檢時不能同時看清整個相面,給觀察和照相造成困難。因此研究用顯微鏡的物鏡一般都是平場物鏡,這種物鏡已經矯正了場曲。
6、 畸變
前面所說各種相差除場曲外,都影響像的清晰度。畸變是另一種性質的相差,光束的同心性不受到破壞。因此,不影響像的清晰度,但使像與原物體比,在形狀上造成失真。
(1) 當物體位于透鏡物方二倍焦距以外時,則在像方二倍焦距以內、焦點以外形成縮小的倒立實像;
(2) 當物體位于透鏡物方二倍焦距上時,則在像方二倍焦距上形成同樣大小的倒立實像;
(3) 當物體位于透鏡物方二倍焦距以內,焦點以外時,則在像方二倍焦距以外形成放大的倒立實像;
(4) 當物體位于透鏡物方焦點上時,則像方不能成像;
(5) 當物體位于透鏡物方焦點以內時,則像方也無像的形成,而在透鏡
2. 顯微鏡調焦原理
在顯微鏡上,兩個螺旋作用如下:
1、粗準焦螺旋:讓顯微鏡載物臺快速地上下移動,較大范圍地調整觀察物象的適當距離。
2、細準焦螺旋:讓顯微鏡載物臺緩慢地上下移動,較小范圍地調整觀察物象的適當距離。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大幅度位移,而細準焦螺旋使鏡筒小幅度位移,詳細說粗準焦螺旋轉一圈,鏡筒上升或下降4cm,而細準焦螺旋轉一圈,鏡筒只上升或下降不到一毫米。使用時先調粗準焦螺旋,確定較清晰的視野,然后再轉動細準焦螺旋微調,使視野更清晰。擴展資料:粗準焦螺旋部分故障的排除粗調的主要故障是自動下滑或升降時松緊不一。所謂自動下滑是指鏡筒、鏡臂或載物臺靜止在某一位置時,不經調節(jié),在它本身重量的作用下,自動地慢慢落下來的現象。其原因是鏡筒、鏡臂、載物臺本身的重力大于靜摩擦力引起的。解決的辦法是增大靜摩擦力,使之大于鏡筒或鏡臂本身的重力。對于斜筒及大部分雙目顯微鏡的粗調機構來說,當鏡臂自動下滑時,可用兩手分別握往粗調手輪內側的止滑輪,雙手均按順時針方向用力擰緊,即可制止下滑。如這樣做不湊效,則應找專業(yè)人員進行修理。
3. 顯微鏡對焦原理是什么
用粗準焦螺旋把顯微鏡物鏡下移接近載玻片,然后慢慢用粗準焦螺旋提升看到模糊的物像再用細準焦螺旋上下調整直到物像清晰。
4. 顯微鏡對焦方法
顯微鏡的粗聚焦結構:粗聚焦機構一般采用齒輪與齒條的嚙合運動形式,以燕尼9號為精密導軌。船尼導軌各零件按結構及質量管理要求,選用不同組織發(fā)展穩(wěn)定而耐磨性較強的合金進行材料,并經過精密機械加工而成。
旋轉粗握手時,全相位樣品表面相對于光學系統有相對運動,調整后的系統作直線運動。移動進行時效尾與燕尾榴配合企業(yè)平穩(wěn),沒合松動或過緊的現象。通過調整齒條與齒輪的中心距離來保證齒輪與齒條的嚙合精度。
②金相顯微鏡微動調焦結構:微動控制機構有杠桿式、齒輪式、行星輪式等結構設計形式,中以齒輪式粗、微動同軸網絡結構使用得相對比較采用普通。對微動呼叫范圍內的微動機構有著嚴格的要求。
5. 顯微鏡對焦是什么意思?
距離調焦或叫對焦、聚焦---指改變像距v,也就是改變鏡頭光心到底片平面的距離,對于顯微鏡而言,調焦是為了得到清晰圖像而調節(jié)物鏡與被測物體間的距離。以獲得本物體清晰像的調節(jié)過程。我們知道透鏡成像的原理,像在屏上(相機的底片或者感光元件)總有一個最清晰的位置,這是光線匯聚的位置,無數個點構成了一個平面,這里就叫做焦平面。
6. 顯微鏡如何雙眼對焦
取放:放在接近光源 靠體前略偏左的地方 鏡筒在前 鏡壁在后 左手托鏡座 右手握鏡壁 輕拿輕放
對光:先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在轉動遮光器,使大光圈對準通光孔 用左眼通過目鏡觀察同時調節(jié)反光鏡 看到一個明亮的圓形
放片 調焦 :把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兩端用壓片夾壓住時要觀察的物象正對同光孔
再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 使鏡筒慢慢下降 眼睛注視物鏡 當物鏡靠近載玻片時不要讓物鏡碰到載玻片
觀察:左眼注視目鏡 右眼張開 向后慢慢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 當看到物象時 停止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繼而輕微來回轉動細準焦螺旋 直到物象清晰
7. 顯微鏡調焦距原理
顯微鏡的物鏡焦距短,目鏡焦距長,所以放在載物臺上的物體在物鏡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通過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相當于投影儀;顯微鏡通過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這個實像位于目鏡的焦點之內,通過目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相當于放大鏡。
物鏡: 物鏡的物(載玻片)處于物鏡的1倍和2倍焦距之間,物鏡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實像,處于物鏡2倍焦距以外,但在目鏡之前。由此可見,顯微鏡調整清晰后,通過觀察物鏡離載玻片的距離,就可以得出物鏡的大致焦距。也就是說,物鏡的焦距大致略小于載玻片到物鏡組的組合中心的距離。而且越是放大倍數高的物鏡,焦距越短,物鏡離載玻片越近。
8. 顯微鏡變焦原理
方法/步驟:
1.
先將變焦手輪調到最大。
2.
旋轉視度調節(jié)環(huán)到0刻度線的位置。
3.
然后調整調焦手輪,直到右鏡的圖像最后清晰為止。
4.
接下來把變焦手輪調到最小。
9. 顯微鏡對焦原理圖
1、機械部分
(1)鏡座:為顯微鏡最下面的馬蹄形鐵座。其作用是支持顯微鏡的全部重量,使其穩(wěn)立于工作臺上。
(2)鏡柱:鏡座上的直立短柱叫做鏡柱。
(3)鏡臂:鏡柱上方的彎曲的弓形部分叫做鏡臂。是握鏡的地方,鏡臂和鏡柱之間有一個能活動的傾斜關節(jié),可使顯微鏡向后傾斜,便于觀察。
(4)鏡筒:安裝在鏡臂上端的圓筒叫做鏡筒。上端安裝目鏡,下端連接轉換器。
(5)轉換器:鏡筒下端的一個能轉動的圓盤叫做轉換器。其上可以安裝幾個接物鏡,觀察時便于調換不同倍數的鏡頭。
(6)載物臺:鏡臂下端安裝的一個向前伸出的平面臺叫做載物臺。用于放置觀察用的玻片標本,載物臺中央有一圓孔,叫通光孔。通光孔左右兩旁一般裝有一對彈簧夾,為固實玻片之用,有的裝有移片器,可使玻片前后左右移動。
(7)準焦螺旋:鏡臂上裝有兩種可以轉動的螺旋,能使鏡筒上升或下降,稱為準焦螺旋。大的螺旋轉動一圈。鏡筒升降10毫米,用于調節(jié)低倍鏡,叫做粗準焦螺旋。小的螺旋圍動一圈,鏡筒升降0.1毫米。主要用于調節(jié)高倍鏡,叫做細準焦螺旋。
2、光學部分
(1)反光鏡:一個可以轉動的圓鏡,叫做反光鏡。反光鏡具兩面,一面為平面鏡,一面為凹面鏡。其用途是收集光線。平面鏡使光線分布較均勻。凹面鏡有聚光作用,反射的光線較強,一般在光線較弱時使用。
(2)物鏡:安裝在轉換器上,能將觀察的物體進行第一次放大,是顯微鏡性能高低的關鍵性部件。每臺顯微鏡上常備有幾個不同倍數的物鏡,物鏡上所刻8×、10×、40×等就是放大倍數。從形態(tài)上看,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高。
(3)目鏡:由二、三片透鏡組成,安裝在鏡筒上端,其作用是把物鏡放大的物體實像進一步放大。在目鏡上方刻有5×、10×、20×等為放大倍數.從外表上看,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低。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粗略計算方法為接目鏡放大倍數與接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如觀察時所用物鏡為40×、目鏡為10×,則物體放大倍數為40×10=400倍。 顯微鏡看到的是一個倒立而放大的虛像。
三、使用方法
1、取鏡與安放
將顯微鏡從鏡箱中取出時,應一只手握住鏡臂,另一只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距邊緣大約7厘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2、對光
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通光孔;用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一只眼睛注視目鏡內,用手翻轉反光鏡,使反射光經過通光孔、物鏡、鏡筒到達目鏡。以通過目鏡看到明亮的園形視野為宜。
3、觀察
將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正面朝上放在載物臺上,用彈簧夾或移光器將玻片固定。將玻片中的標本對準通光孔的中心;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一只眼睛向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方向旋轉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上升,直到看清標本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10. 光學顯微鏡對焦
視度可以通過目鏡來調節(jié)。顯微鏡一般有一個目鏡可以調節(jié)視度。首先用眼睛通過不能調節(jié)視度的目鏡看樣品,然后通過顯微鏡調焦把圖像看清楚,然后停止調焦。通過調節(jié)另外一只目鏡的視度調節(jié)螺旋把像調清楚,這樣兩個眼睛就能同時看清樣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