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提攝影機誕生年代
金霸王DURACELL是美國品牌。DURACELL金霸王創(chuàng)立于1964年美國,以高品質電池而聞名,世界知名的制造和銷售高效堿性電池的領先企業(yè)。對于世界各地的人們來說,“金霸王”這個品牌代表了高品質的電池產品和不斷創(chuàng)新、進取的銷售理念。金霸王堿性電池以其出眾品質行銷全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qū)。同時金霸王公司還生產和銷售鋰電池,用于大功率電子產品(如攝像機,手提電腦和移動電話等)的鎳氫充電電池以及其它一系列特殊電池。
2. 手搖攝影機的歷史
攝像機是一種把景物光像轉變?yōu)殡娦盘柕难b置。從能量的轉變來看,攝像機的工作原理是一個光--電--磁--電--光的轉換過程。
攝像機所以能攝影成像,主要是靠鏡頭將被攝體結成影像投在攝像管或固體攝像器件的成像面上。
景深原理在攝像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確理解和運用景深,有助于拍出滿意的畫面。光圈、焦距和物距是決定景深的主要因素。
變焦距鏡頭具有在一定范圍內連續(xù)改變焦距而成像面位置不變的性能,已成為家用攝像機上運用最廣泛的鏡頭。
自動聚集裝置有四種工作方式,即紅外線方式、超聲波方式、海耐烏艾方式和佳能SST方式。它們都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分別被應用在不同類型的攝像機之中。
一、攝像機的工作原理
攝像機是一種把景物光像轉變?yōu)殡娦盘柕难b置。其結構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光學系統(tǒng)(主要指鏡頭)、光電轉換系統(tǒng)(主要指攝像管或固體攝像器件)以及電路系統(tǒng)(主要指視頻處理電路)。
光學系統(tǒng)的主要部件是光學鏡頭,它由透鏡系統(tǒng)組合而成。這個透鏡系統(tǒng)包含著許多片凸凹不同的透鏡,其中凸透鏡的中比邊緣厚,因而經透鏡邊緣部分的光線比中央部分的光線會發(fā)生更多的折射。當被攝對象經過光學系統(tǒng)透鏡的折射,在光電轉換系統(tǒng)的攝像管或固體攝像器件的成像面上形成“焦點”。光電轉換系統(tǒng)中的光敏原件會把“焦點”外的光學圖像轉變成攜帶電荷的電信號。這些電信號的作用是微弱的,必須經過電路系統(tǒng)進一步放大,形成符合特定技術要求的信號,并從攝像機中輸出。
光學系統(tǒng)相當于攝像機的眼睛,與操作技巧密切相關,在本章以后的小節(jié)里將詳細敘述。光電轉換系統(tǒng)是攝像機的核心,攝像管或固體攝像器件便是攝像機的“心臟”,有關這一部分的內容,將在第三章里介紹。由于家用攝像機大多是將攝像部分和錄像部分合為一體,下面再概述一下錄像部分的工作原理。
當攝像機中的攝像系統(tǒng)把被攝對象的光學圖像轉變成相應的電信號后,便形成了被記錄的信號源。錄像系統(tǒng)把信號源送來的電信號通過電磁轉換系統(tǒng)變成磁信號,并將其記錄在錄像帶上。如果需要攝像機的放像系統(tǒng)將所記錄的信號重放出來,可操縱有關按鍵,把錄像帶上的磁信號變成電信號,再經過放大處理后送到電視機的屏幕上成像。
從能量的轉變來看,攝像機的工作原理是一個光--電--磁--電--光的轉換過程。
二、鏡頭及其成像原理
是攝像機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并被喻為人的眼睛。人眼之所以能看到宇宙萬物,是由于憑眼球水晶體能在視網膜上結成影像的緣故;攝像機所以能攝影成像,也主要是靠鏡頭將被攝體結成影像投在攝像管或固體攝像器件的成像面上。因此說,鏡頭就是攝像機的眼睛。電視畫面的清晰程度和影像層次是否豐富等表現能力,受光學鏡頭的內在質量所制約。當今市場上常見的各種攝像機的鏡頭都是加膜鏡頭。加膜就是在鏡頭表面涂上一層帶色彩的薄膜,用以消減鏡片與鏡片之間所產生的色散現象,還能減少逆光拍攝時所產生的眩光,保護光線順利通過鏡頭,提高鏡頭透光的能力,使所攝的畫面更清晰。
攝像者在自學攝像的過程中,首先要熟知鏡頭的成像原理,它主要包括焦距、視角、視場和像場。
焦距是焦點距離的簡稱。例如,把放大鏡的一面對著太陽,另一面對著紙片,上下移動到一定的距離時,紙片上就會聚成一個很亮的光點,而且一會兒就能把紙片燒焦成小孔,故稱之為“焦點”。從透鏡中心到紙片的距離,就是透鏡的焦點距離。對攝像機來說,焦距相當于從鏡頭“中心”到攝像管或固體攝像器件成像面的距離。
焦距是標志著光學鏡頭性能的重要數據之一,因為鏡頭拍攝影像的大小是受焦距控制的。在電視攝像的過程中,攝像者經常變換焦距來進行造型和構圖,以形成多樣化的視覺效果。例如,在對同一距離的同一目標拍攝時,鏡頭的焦距越長,鏡頭的水平視角越窄,拍攝到景物的范圍也就越?。荤R頭的焦距越短,鏡頭的水平視角越寬,拍攝到的景物范圍也就越大。
一個攝像機鏡頭能涵蓋多大范圍的景物,通常以角度來表示,這個角度就叫鏡頭的視角。被攝對象透過鏡頭在焦點平面上結成可見影像所包括的面積,是鏡頭的視場。但是,視場上所呈現的影像,中心和邊緣的清晰度和亮度不一樣。中心部分及比較接近中心部分的影像清晰度較高,也較明亮;邊緣部分的影像清晰度差,也暗得多。這邊緣部分的影像,對攝像來說是不能用的。所以,在設計攝像機的鏡頭時,只采用視場。需要重點指出,攝像機最終拍攝畫面的尺寸并不完全取決于鏡頭的像場尺寸。也就是說,鏡頭成像尺寸必須與攝像管或固體攝像器件成像面的最佳尺寸一致。
當攝像機鏡頭的成像尺寸被確定之后,對一個固定焦距的鏡頭來說則相對具有一個固定的視野,常用視場來表示視野的大小。它的規(guī)律是,焦距越短,視角和視場就越大。所以短焦距鏡頭又被稱為廣角鏡頭。
三、鏡頭的景深原理
當鏡頭聚集于被攝影物的某一點時,這一點上的物體就能在電視畫面上清晰地結像。在這一點前后一定范圍內的景物也能記錄得較為清晰。這就是說,鏡頭拍攝景物的清晰范圍是有一定限度的。這種在攝像管聚焦成像面前后能記錄得“較為清晰”的被攝影物縱深的范圍便為景深。當鏡頭對準被攝景物時,被攝景物前面的清晰范圍叫前景深,后面的清晰范圍叫后景深。前景深和后景深加在一起,也就是整個電視畫面從最近清晰點到最遠清晰點的深度,叫全景深。一般所說的景深就是指全景深。
有的畫面上被攝體是前面清晰而后面模糊,有的畫面上被攝體是后面清晰而前面模糊,還有的畫面上是只有被攝體清晰而前后者模糊,這些現象都是由鏡頭的景深特性造成的??梢哉f,景深原理在攝像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景深,將有助于拍出滿意的畫面。決定景深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三個方面:
光圈 在鏡頭焦距相同,拍攝距離相同時,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圍越大;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圍越小。這是因為光圈越小,進入鏡頭的光束越細,近軸效應越明顯,光線會聚的角度就越小。這樣在成像面前后.會聚的光線將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來離鏡頭較近和較遠的不清晰景物具備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焦距 在光圈系數和拍攝距離都相同的情況下,鏡頭焦距越短,景深范圍越大;鏡頭焦越長,景深范圍越小。這是因為焦距短的鏡頭比起焦距長的鏡頭,對來自前后不同距離上的景物的光線所形成的聚焦帶(焦深)要狹窄得很多,因此會有更多光斑進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區(qū)域。
物距 在鏡頭焦距和光圈系數都相等的情況下,物距越遠,景深范圍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圍越小。這是因為遠離鏡頭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調節(jié)就能獲得清晰調焦,而且前后景物結焦點被聚集得很緊密。這樣會使更多的光斑進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區(qū)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對靠近鏡頭的景物調焦,由于擴大了前后結焦點的間隔,即焦深范圍擴大了,因而使進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區(qū)域的光斑減少,景深變小。由于這樣的原因,鏡頭的前景深總是小于后景深。
四、變焦距鏡頭及其原理 攝像機的鏡頭可劃分為標準鏡頭、長焦距鏡頭和廣角鏡頭。以16毫米的攝影機為例,其標準鏡頭的焦距是25毫米,之所以將此焦確定為標準鏡頭的焦距,其主要原因是這一焦距和人眼正常的水平視角(24度)相似。在使用標準鏡頭拍攝時,被攝對象的空間和透視關系與攝像者在尋像器中所見到的相同。焦距50毫米以上稱為長焦距鏡頭,16毫米以下的稱為廣角鏡頭。攝像機劃分鏡頭的標準基本與16毫米攝影機相同。但是,目前我國的電視攝像機大多只采用一個變焦距鏡頭,即一個透鏡系統(tǒng)能實現從“廣角鏡頭”到“標準鏡頭”以至“長焦距鏡頭”的連續(xù)轉換,從而給攝像的操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距鏡頭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具有在一定范圍內邊疆改變焦距而成像面位置不變的性能,已成為家用攝像機上運用最廣泛的鏡頭。
變集中鏡頭由許多單透鏡組成。最簡單的是由兩個凸透鏡組成的組合鏡?,F設定兩個透鏡之間的距離為X,通過實踐可以得知,只要改變兩個凸透鏡之間的距離X的長短,就能使組合透鏡的焦距發(fā)生變化。這是變焦距鏡頭的最基本原理。但是,上述組合透鏡的缺點是,當改變了X的距離后,不僅使焦距發(fā)生了變化,而且成像面的位置也會有所改變。為了使成像面的位置不變,還必須再增加幾組透鏡,并有規(guī)律地共同移動。因此,攝像機中的變焦距鏡頭至少要有三組組合透鏡,即調焦組、變焦組和像面補償組。如果因為像距太長,成像面亮度不中,需要縮短像距時,還要再增加一組組合透鏡,這組透鏡叫物鏡組。圖五是變焦距鏡頭的結構圖。
變焦距鏡頭在變焦時,視角也發(fā)生了改變,但焦點位置與光圈開度不變。通常所說的鏡頭的就焦倍數,是指變焦距鏡頭的最長焦距與最短焦距之比。目前,在一些普及型的攝像機中,其變焦距鏡頭的變焦范圍大體上是從10-90(mm),故其倍數約為6-8倍。一些廣播級攝像機變焦距鏡頭的倍數約為14-15倍。另外,有些機器上還裝有一個變焦倍率器,使鏡頭焦距可以在最長焦距的基礎上增加一倍,從而延伸了鏡頭的長焦范圍。但是,這種變倍裝置會影響圖像的質量,使用時要格外謹慎。
在實際拍攝時,當把變焦距鏡頭從廣角端漸漸地變?yōu)殚L焦端時,其畫面的視覺效果好像是攝像機離這一景物越來越近,這種效果便是所謂的“推鏡頭”。相反的變化效果便是“拉鏡頭”。攝像機鏡頭進行變焦距的變化有兩種控制方法,一是電動變焦,二是手動變焦。電動變焦靠電動推拉桿(T推-W拉)來控制,手在推拉桿上用力的大小可改變鏡頭運動的速度。電動變焦的特點是鏡頭在推拉的過程中變化均勻。手動變焦是通過直接用手撥動變焦環(huán)實現的,手動變焦一般是在鏡頭需要急速推拉時才能使用。
變焦距鏡頭的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初學者會更為明顯地感到困難,這是因為影響聚焦清晰的因素如鏡頭焦距、光圈、景深以及主體離攝像機的距離等可能同時都在變化。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初學者可以在拍攝中把握這樣一點,即先用變焦距鏡頭最長的焦距對準被攝對象聚焦,然后再恢復到拍攝時所需要的焦距上,這樣就能保證被攝對象的清晰。
3. 攝影機發(fā)明年代
1874年,法國的朱爾·讓桑發(fā)明了一種錄像機。他將感光膠片卷繞在帶齒的供片盤上,在一個鐘擺機構的控制下,供片盤在圓形供片盒內做間歇供片運動,同時鐘擺機構帶動快門旋轉,每當膠片停下時,快門開啟曝光。
讓桑將這種相機與一架望遠鏡相接,能以每秒一張的速度拍下行星運動的一組照片。讓桑將其命名為攝影槍,這就是現代電影攝影機+Y6R的始祖。
4. 數碼相機年代
1987年是中國照相機生產的頂峰時期,據統(tǒng)計1987年全國共有大中型照相機生產廠家34家,照相器材生產廠商150多家,行業(yè)職工七萬余人,固定資產76個億,年產值近10億,當年向國家上繳利稅近二個億,1987年全年照相機的產量是239萬架,那時的中國相機百花齊放,誕生了諸如:華夏,紫金山,西湖,天鵝,樂凱,青島,牡丹等等非常經典的品牌。
5. 電影攝影機的誕生
1906年法國人埃米爾.柯爾運用攝影機上的停格技術,用負片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系列影片《幻影集》,標志著動畫電影的正式誕生。他也因此被奉為動畫卡通之父。
埃米爾·科爾,愛米爾·科爾(1857年1月4日——1938年1月20日)是法國的漫畫家、卡通動畫的制作者。
6. 90年代攝影機
你這是在講笑話吧!
60年代的照相機與攝像一點關系都沒有。那時甚至沒有“攝像”這個中文單詞。
那時拍照片的器材叫照相機,拍電影的器材叫電影攝影機。照相機根本不能攝像。
雖然135膠卷與35mm膠片規(guī)格相同,但135照相機的底片為24mmX36mm,即為現在的全畫幅尺寸;
而用來拍攝電影的35mm膠片所拍攝的電影畫面尺寸與現在的半畫幅相近。
7. 上個世紀的相機
是1975年發(fā)明的。
賽尚(Steven Sasson)1973年碩士畢業(yè)后即加入柯達,成為一名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1974 年,他擔負起發(fā)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臺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當原型機第一次展示給投資者時,他們詢問這種產品何時可以成為消費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這種產品才會走進普通消費者家庭?!?/p>
賽尚的判斷相當準確,數碼相機的發(fā)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達實驗室產生了1千多項與數碼相機有關的專利。
奠定了數碼相機的架構和發(fā)展基礎,讓數碼相機一步步走向現實。1989年,柯達終于推出了第一臺商品化的數碼相機。
擴展資料:
發(fā)展簡史
數碼相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fā)明了錄像機(VTR),這種新機器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它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產生。
8. 早期的攝影機
屬于模擬視頻。
模擬視頻是指由連續(xù)的模擬信號組成的視頻圖像,以前所接觸的電影、電視都是模擬信號,之所以將它們稱為模擬信號,是因為它們模擬了表示聲音、圖像信息的物理量。攝像機是獲取視頻信號的來源,早期的攝像機以電子管作為光電轉換器件,把外界的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
9. 攝影機的歷史
數碼相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1951年賓·克羅司比實驗室發(fā)明了錄像機(VTR),這種新機器可以將電視轉播中的電流脈沖記錄到磁帶上。到了1956年,錄像機開始大量生產。它被視為電子成像技術產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在宇航員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須對月球表面進行勘測。然而工程師們發(fā)現,由探測器傳送回來的模擬信號被夾雜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線之中,顯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無法將信號轉變成清晰的圖像。于是工程師們不得不另想辦法。在這之后,數碼圖像技術發(fā)展得更快,主要歸功于冷戰(zhàn)期間的科技競爭。而這些技術也主要應用于軍事領域,大多數的間諜衛(wèi)星都使用數碼圖像科技?! ≡缭?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CCD芯片”的研究與開發(fā),1969年,貝爾實驗室的George Smith和Willard Boyle將可視電話和半導體泡存儲技術結合,設計了可以數碼相機沿半導體表面?zhèn)鲗щ姾傻摹半姾伞荨鳌保–harge “Bubble” Devices),率先發(fā)明了CCD器件的原型。 當時發(fā)明CCD的目的是改進存儲技術,元件本身也被當作單純的存儲器使用。隨后人們認識到,CCD可以利用光電效應來拍攝并存儲圖象。
10. 攝影機誕生于哪一年
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靜態(tài)圖片攝影,靜態(tài)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而攝影機則可以動態(tài)攝影,例如電視、電影. 起源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人民就發(fā)現了小孔成像現象.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成像用的暗箱設備.后來,人們又發(fā)現了具有感光性能的硝酸銀等物質. 1826年,法國工匠尼埃普斯將一種瀝青融化后涂在金屬板上,經暗箱曝光后得到一張街景的照片.1837年,法國人達蓋爾發(fā)明了“銀版攝影法”. 1839年,法國政府買下該發(fā)明的專利權,并于同年8月19日正式公布,因此這一天被定為攝影術的誕生日.當時,用這一方法拍攝一張照片需要20至30分鐘的曝光. 1851年,英國人阿切爾發(fā)明了“濕版攝影術”,使人像攝影縮短至只需幾秒鐘,從而成為現代攝影術的開端. 歷史發(fā)展 早在十六世紀,藝術家們就利用照相暗盒(Cameraobscura)來記錄光影.這種早期的照相設備并不能產生出照片,它只是利用了一個黑暗的屋子的一堵墻上的孔,將外面的景物投射到了平面上.實際上,整個屋子就能構成了一個針孔照相機(Pinholecamera).而照相暗盒英文原文(cameraobscura)的字面意思就是“黑暗的屋子”. 歷史上第一張攝影照片是在1826年由法國人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JosephNicéphoreNièpce1765-1833)在瀝青上拍攝完成的,但其沒有最終完善這一技術便去世;他的合伙人法國畫家路易·雅克·芒戴·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Daguerre1789-1851)在其成果基礎上發(fā)明了銀版攝影法,并于1839年8月由法國政府宣布獲得攝影術專利.現在的寶麗來相機仍使用著與銀版法類似的攝影方法. 作為另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始人,英國人威廉·亨利·??怂埂に柌┨兀╓illiamHenryFoxTalbot,1800年-1877年)于1841年發(fā)表了卡羅式照相法,由此產生了可被多次復制的膠片,奠定了現代攝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流程. 1914年,德國“徠茲”顯微鏡工場設計師奧斯卡·巴爾納克嘗試制做使用電影膠片雙倍規(guī)格的(24×36毫米;135型)相機(電影片規(guī)格為18×24毫米),并于1924年開始銷售萊卡相機(Leica).135規(guī)格日后成為最為普及的膠片規(guī)格,它大大縮小相機體積,使得攝影主流轉向紀實攝影,并迅速被大眾接受. 數位相機技術在20世紀中后期開始在特種領域進行研究,在上世紀末進入民用市場.1995年,柯達發(fā)布了消費型數碼相機DC40,標志著數位相機民用市場的啟動. 隨著數位技術和互聯(lián)網應用的進步,攝影更深入的融入社會生活,數位音樂播放器,移動電話等數位化產品開始配備攝影功能,拍攝的圖片可以用彩信等方式無線傳播,攝影開始多元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