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眼的對焦速度
人眼其實是一臺像素高達5.76億的“超級相機”。
如果硬性比較,人眼大約等效于一臺50毫米焦距,光圈F4-F32可變,400萬像素——是的,只有400萬像素,感光度ISO50-ISO6400,快門1/24的不停連續(xù)拍攝的相機。
鏡頭約等于3片3組,全部由非球面鏡組成。對焦速度極高,在0.5秒內就能完成從最遠到最近的切換,永不跑焦。
非近視的情況下,景深極大。 影像處理器大約相當于4塊Digital 3,并行工作,而后臺的模糊識別處理器,則無法用地球上的計算機來衡量。
色彩不好說,一般是認為在32位和48位之間。
2. 人眼最近對焦距離
最近對焦距離是 45cm 。被攝物品或者人或景不要小于45cm,其他的看你想怎么拍(因為是定焦,如果你想拍一個人的臉部特寫,那你就離人近點,相反如果你要拍人的全身,那么你就要‘相對特寫的距離’遠點)就怎么拍。
在換算等效焦距時有一個公式,為:等效焦距=鏡頭焦距X轉換倍數。
3. 人眼近距離對焦
樓主的問題表達可能有點小問題,我猜測樓主的意思是長焦離開的遠一點拍和廣角離開近一點拍同一個物體,應該大小差不多,那有什么區(qū)別,我們又怎么通過照片大概判斷一張照片的焦距?
這是一個好問題!區(qū)別就是:透視。
具體的說,主體是你的照片后面有幢大樓,長焦拍出來,背景里的大樓感覺要比廣角拍出來背景里的大樓近和大(人差不多大小的情況下)再說說如何判斷焦距,這個極憑經驗,舉個例子具體還是這個例子,假設主體是你的照片,這個拍攝地點你很熟悉,從這個拍攝點看出去的感覺你也很熟悉,如果后面的樓比你人眼看到的近和大,那么就是長焦拍的,反之,就是廣角拍的
4. 人眼的對焦速度是多少
我們都是用眼睛來看世界的,睜開眼睛,眼前的情景就有光有色,以畫面的方式被我們的眼睛接收,我們都知道拍攝的照片畫面都是可以分成多少像素的?相機和手機的拍攝設備也都標注著可以達到多少多少萬像素,目前有的相機或手機拍照功能甚至高達1億像素,那么我們的眼睛的視覺功能又是多少像素的呢?
要想知道人眼可達多少像素?需要一種合理的測量方法,生理學家研究發(fā)現在良好的光照條件下,一定的距離上人眼可以將兩條間隔0.01度的細線分辨出來,如果將這兩條細線比作是像素,那么0.005度就是1像素了。
一般認為人眼橫向視野是120度,這樣算來那么橫向畫面可辨的就是24000像素,如果把我們的視野看作一個正方形畫面,那么縱向分辨率也是24000像素,這樣以24000×24000,就能得出5.76億像素,想一想,1億像素的相機已經讓我們感覺很牛掰了,但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是它的5倍多,是不是更牛掰呢?不過還要指出的是生理學家認為上述的算法是一種保守算法,實際上人眼的視覺像素分辨率還要更高,而且是視力越好的人分辨能力越強,那么視覺像素也會越高。
如果從生理結構上來說就不是這樣了,生理學家發(fā)現人眼中的感光視網膜由1.26億左右個的視覺細胞組成,其中的1.2億左右個細胞是在黑暗時工作的,600萬個細胞在明亮的時候工作,它們能對顏色和光線做出相應的反應,以電脈沖的形式回饋到大腦,讓我們感知眼前的世界,不過我們并不能把它視作像素,因為一個視覺細胞并不等于一個像素,在大量的視覺細胞配合下,單一細胞的視覺功能遠超一個像素。而且白天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大約只有150萬個視覺細胞在工作。
生理學家還發(fā)現人眼能辨別超過1千萬種顏色,觀察對象從極遠之處挪到極近之處并達到清晰態(tài)所用的時間不超過0.3秒,這種能力相當于相機的調焦對焦功能,目前沒有任何相機能達到這么快的速度。人眼還可以在強光和暗光環(huán)境下快速轉換,可以在一瞬間瀏覽大量的信息并反饋到大腦中,并且能從大畫面中迅速關注到小物體上,清晰觀察它的細節(jié),人眼還是人體中最耐寒冷的器官,零下幾十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中看東西仍然不受影響。
5. 人眼的對焦速度為多少
人眼其實是一臺像素高達5.76億的“超級相機”。
如果硬性比較,人眼大約等效于一臺50毫米焦距,光圈F4-F32可變,400萬像素——是的,只有400萬像素,感光度ISO50-ISO6400,快門1/24的不停連續(xù)拍攝的相機。
鏡頭約等于3片3組,全部由非球面鏡組成。對焦速度極高,在0.5秒內就能完成從最遠到最近的切換,永不跑焦。
非近視的情況下,景深極大。 影像處理器大約相當于4塊Digital 并行工作,而后臺的模糊識別處理器,則無法用地球上的計算機來衡量。
6. 人眼對焦原理
在了解光學鏡頭的構造之前,我們還是先來說說相機鏡頭的原理吧,相機成像的原理主要有兩種,一種小孔成像,這樣的成像原理我們在小學時或許就已經教過,假設孔小到只允許一條光線通過,那么這條光線不論落到哪里,都可以成像。一個物體發(fā)出的所有光線穿過小孔之后在任何平面或曲面上都可以形成一個倒像。因此在小孔成像中,有和凸透鏡成像不一樣的特性:感光材料可以是任何平面或者曲面,并且景深是無限的。
小孔成像
但小孔成像假設的是從一個點發(fā)出的光線經過小孔時小孔只允許一條光線通過,這樣才會讓成像清晰完整,實際上這樣的小孔是不可能做出來的。所以在現實中早期的手機攝像頭采用小孔成像,后來都普遍使用支持對焦的凸透鏡(convex)成像,這個大家在中學物理都學過,垂直于凸透鏡中心的平行光透過凸透鏡會匯聚在一點,這一點稱為焦點(focal point),而凸透鏡到焦點的距離稱為焦距(focal length),這也是我們選購鏡頭所常常關心的一個參數。從一個點光源有光線向各個方向發(fā)出,其中垂直與凸透鏡的那一條會穿過焦點,穿過凸透鏡中心的那一條會保持其方向,這兩條線會相聚于一點,而從點光源發(fā)出的其他光線穿過凸透鏡后也會匯聚于同一點,這個匯聚點就稱為點光源的“像”。如果一個平行于凸透鏡的平面物體,其各點的像也會在一個平面上,這個平面就成為相平面(image plane)。我們拍照的時候要聚焦,就是移動鏡頭的位置,使得相平面和感光材料重合。如果不是平面物體,那么就必然只有一部分的相平面與感光材料平面重合,這就產生了景深(depth of field)的概念。因此在凸透鏡成像中,一般有這樣的限制:感光材料一般要求是平面的,而且景深是有限的。
相機鏡頭結構
手機鏡頭結構
透鏡實際上有三種不同的分類,平面鏡、凸透鏡與凹透鏡,事實上第一種簡單來說就是完全透光的平面玻璃,這種玻璃只可能在鏡頭前面作為UV鏡存在,而另外兩種里中央部分比邊緣厚的透鏡叫凸透鏡,凸透鏡能會聚光線,也叫會聚透鏡;中央部分比邊緣薄的透鏡叫凹透鏡。凹透鏡能發(fā)散光線,也叫發(fā)散透鏡。
攝影鏡頭成像原理
正是這兩種不同的透鏡組成了不對稱的光路折射,以達到在有限尺寸的傳感器上表現出更加寬廣的成像面積,而這樣的原理正是與人眼的構造相類似,不管怎么說,攝像頭都需要有一個光路的的延伸,而在普通的可換鏡頭相機上則有像場定位距離這么一說,指的就是身上鏡頭卡口平面與機身曝光窗平面之間的距離。
7. 眼睛對焦速度
5d4有眼部自動跟蹤功能,可以自動識別 眼睛在哪里 直接對焦 眼睛 系統(tǒng)的反應速度非常的靈敏
8. 為什么人眼對焦那么快
佳能600d鏡頭自動對焦秒對原因:
1.相機的參數設定不匹配,光圈,速度,感光度不適合當時場景的光線。修改你的設定,如光線暗可提高ISO ,放慢速度,調大光圈等。
2.相機的對焦點和測光模式不對,對焦點無法合焦。
3.鏡頭都有最近對焦距離,超過此距離就無法合焦,特別是微距攝影,請與被攝體的距離拉大。
4.將鏡頭上的對焦模式開到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