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0年代馬燈圖片
在5-6十年代,那會結婚的陪嫁就有馬燈,現(xiàn)在結婚的早就沒有馬燈了,都是臺燈
2. 60年代的馬燈圖片
8月1日凌晨2時左右,南昌城頭的一聲槍響劃破了漫漫黑夜,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打響了。參加南昌起義的部隊主要有賀龍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20軍、葉挺率領的第11軍第24師以及朱德率領的第三軍軍官教育團部分學生,再加上準備動員參加起義的蔡廷鍇第10師和在起義后趕到南昌的第4軍第25師。當時這些參加起義的部隊大部分名義上還為國民革命軍,戰(zhàn)士們和敵軍穿著一樣的國民革命軍軍服。
由于南昌起義是在秘密的情況下舉行的,為保證戰(zhàn)斗能順利打響,起義時間確定在夜間進行。如何保證起義戰(zhàn)士們在夜間也能準確辨認敵我?佩戴既醒目又秘密的標識就顯得極為重要。于是,起義軍統(tǒng)一在胸前佩戴紅色領帶、在左臂扎上白毛巾,由于起義時間在凌晨,起義軍在馬燈和手電筒的玻璃上也都貼上了紅十字,這樣一來,在很遠的地方就能辨別敵我。同時,起義軍還約定以第20軍軍部吹響沖鋒號為發(fā)動進攻的信號。
選擇紅、白兩色作為標識顏色,一是因為在夜間特別醒目,二是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紅色代表著喜慶,象征著“除舊迎新”,希望通過起義揭開中國革命的新篇章;更重要的是,這幾樣標識物品易于攜帶,便于隱藏,佩戴方便。除此之外,起義軍標識還擁有深刻的寓意:紅色領帶代表著與舊時代的決裂,象征一支紅色的軍隊;馬燈是夜間照明工具,預示著南昌起義即將點燃革命的火種,照亮中國革命的新方向。
由于起義軍布置周密,對敵軍進行突然打擊,僅僅5小時就全部解決了戰(zhàn)斗。
因為戰(zhàn)斗結束得很快,市民的生活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起義勝利的第二天一早,南昌的大街小巷上就多了很多帶著紅領帶,扎著白毛巾的士兵,當時的南昌老百姓都親切地稱呼他們?yōu)椤凹t帶兵”,紅領帶、白毛巾這些起義時的標識也隨之深入民心,成為了南昌起義軍的形象代稱,這也是《八一起義歌》中唱到 “原來是紅帶兵解決了國民黨”的由來。
1959年,起義標識馬燈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建館之初征集而來。如今,這盞有些年頭的器具就擺放在紀念館的展柜里,大家透過它陳舊的玻璃外罩、鮮紅的十字標志、銹跡斑斑的鐵架,依然能夠看到它曾在1927年8月1日的凌晨,為一群年輕戰(zhàn)士點燃的勝利曙光。
3. 70年代的燈
其實遠近燈光的原理就是:遠光燈更亮,然后光線是直線的,與道路平行,所以光照得遠,行人看到了很刺眼。
近光燈稍暗,光線是斜的,光線與路面相交,使近處的東西看得清,遠處的看不清。
4. 70年代路燈圖片大全
七零后的農村孩子來給你回答:
我記事的時候還是生產(chǎn)隊,小隊長每天敲村南口那棵歪脖大槐樹上的鐵鐘,風雨無阻,晴天下地,雨天也有活,那會兒的農民除了過年就沒有閑的時候。
那個年代化肥稀少的緣故糧食產(chǎn)量非常少,大鍋飯隊員干活也不積極,斗嘴閑聊,隊長要連喊帶罵督促下地。
干一天活一個勞動力多少公分?我也記不清了,家里壯勞力少的每年還得給生產(chǎn)隊倒貼錢,要不糧食就不夠吃的,我家就是靠城市里的姑姑們接濟父親。
村里的房子大部分是土坯蓋的房子,條件好一點的是藍磚表面里面還是土坯。大街小巷都是土地,下過雨后滿街泥濘,土打的院墻,一下大雨,就有倒墻頭的。
每到傍晚,家家戶戶的飄起炊煙,開飯了大街上喊孩子大人吃飯的叫聲此起彼伏。
那個年代的農村小子不愁找媳婦,因為都窮,院子里隨便一間屋都能做新房,大家不攀比,沒壓力。
因為是回答問題,就簡單里說說。以后大家想了解農村,關注我。
(網(wǎng)絡采圖)
5. 馬燈老照片
跑馬燈是傳統(tǒng)特色手工藝品,亦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玩具之一。由毛竹編織成馬頭,馬尾,屬于燈籠的一種。 在過去,跑馬燈一般在春節(jié)等喜慶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來位11—14歲小孩組成,邊跳邊唱,根據(jù)節(jié)奏快慢形成不同陣勢,
由于走馬燈仿佛幾個人在你追我趕,也用來比喻來往穿梭不停的事物。在日本傳統(tǒng)文學中,走馬燈是夏季的季語。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漢族特色工藝品[1],亦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玩具之一,屬于燈籠的一種。常見于元夕、元宵、中秋等節(jié)日。燈內點上蠟燭,燭產(chǎn)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