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畫著名作品
宋代是風(fēng)俗畫的黃金時代。宋朝之前,極少有畫家樂于創(chuàng)作風(fēng)俗畫。宋朝之后,風(fēng)俗畫也出現(xiàn)了衰落。著名的宋代風(fēng)俗畫有:
1、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傳為衛(wèi)賢的《閘口盤車圖》(上海博物館藏)。有學(xué)者考證,此圖的作家應(yīng)該是張擇端。
3、署名為張擇端的《金明池爭標圖》(天津博物館藏),但從圖畫風(fēng)格來看,不似張擇端手筆,而應(yīng)該是南宋人的摹品。
4、《大儺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5、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冬日嬰戲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6、李嵩款《貨郎圖》,四幅,分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與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其中臺北故宮收藏的一幅又叫《市擔嬰戲圖》。
7、李嵩《骷髏幻戲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8、劉履中《田畯醉歸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9、劉松年《茗園賭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0、南宋佚名《斗漿圖》(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
11、……
總而言之,宋朝的風(fēng)俗畫太多了,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僅僅是傳世作品的一部分,更多的宋畫,其實未能傳下來,佚失了。
最后,說說為什么宋代的風(fēng)俗畫那么發(fā)達。主要原因有二:1、宋代經(jīng)濟繁華,商業(yè)性城市集鎮(zhèn)迅速發(fā)展,市民階層的崛起,迎合平民審美趣味的通俗文藝也蓬勃興起,其中包括風(fēng)俗畫。2、宋朝畫家的藝術(shù)追求不同于后世孤芳自賞的文人畫,他們熱衷于表現(xiàn)繁華的紅塵世界,俗世中的貿(mào)易、市民、酒館、茶坊、商船,都可以興致勃勃地捕捉入筆下。
2. 宋畫欣賞
在宋朝, 歷代皇帝都有書畫的愛好。 統(tǒng)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 好尚,直接促成了宮廷繪畫和士大夫繪畫的活躍與發(fā)展, 繪畫到 了開宗立派的時代, 開創(chuàng)和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藝術(shù)語言和審美規(guī) 范,是研究宋代文明和社會背景的重要依據(jù)。
宋朝繪畫的藝術(shù)成 就,尤其是畫面背后所包含的精深的文化底蘊, 對現(xiàn)代的繪畫藝 術(shù)、審美教育,以及與美學(xué)相關(guān)的設(shè)計起至關(guān)重要的導(dǎo)向作用。
3. 宋畫簡介
意思是 宋朝的畫上面沒有任何字
4. 宋畫名畫
【隋】
展子虔《游春圖》
故宮博物院藏
▼
《游春圖》(局部)
▼
《游春圖》是中國山水畫開宗立派之作,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圖繪山水春景,遠山有勾無皴,施以青綠,白云升騰,江樹吐綠,游人欣欣,或泛舟或佇立,祥和美好。
【唐】
李思訓(xùn)《江帆樓閣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江帆樓閣圖》傳為大李將軍之作,立軸絹本,青綠設(shè)色,縱101.9厘米,橫54.7厘米。圖繪江邊一角,陂陀密林,遠舟揚帆。松樹、坡石以青綠重施重染,極具裝飾效果。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明皇幸蜀圖》繪唐明皇一行人馬正行走于崇山峻嶺之間,山崖有勾無皴,青綠設(shè)色,云氣繚繞,人物生動。
王維《輞川圖》臨摹本
▼
《輞川圖》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在清源寺壁上作的單幅畫,后來清源寺圮毀,所以此畫也就早已無存,現(xiàn)在見到的都是后來的臨摹本。此畫開啟了后人詩畫并重的先河。
目前在多個博物館藏有臨摹本:美國西雅圖美術(shù)館藏,宋代 郭忠恕臨摹,絹本設(shè)色;日本圣福寺藏,元代 商琦臨摹,絹本設(shè)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代 郭忠恕臨摹, 絹本;明代文征明臨摹,絹本;美國芝加哥東方圖書館藏,明代萬歷年間郭世元臨摹,石刻本; 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院,明代 董其昌臨摹,水墨本;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清初王原祁臨摹,水墨本。
【五代】
荊浩 《漁樂圖》
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
手卷,絹本,水墨,設(shè)色 41.6 x132.1厘米
六朝以來,山水畫都是青綠設(shè)色,勾線填彩。從盛唐、中唐開始出現(xiàn)水墨山水畫。到五代,水墨山水畫日益成熟,經(jīng)荊浩進一步發(fā)展,上升為理論性的“有筆有墨”,并對水分運用也更加講究。
董源 《瀟湘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瀟湘圖》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代表性作品。該畫為絹本,設(shè)色,縱50厘米,橫141.4厘米,描繪的是湘湖地區(qū)的風(fēng)景。原屬董其昌、袁樞等,后入清宮內(nèi)府收藏,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巨然 《湖山春曉圖》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
軸,絹本設(shè)色,34×86cm
畫面描繪一場大雨過后,山巒間水霧凝重。中幅崛起一岡,直逼主峰,有驚濤突起之感。主峰嶺巒寬整,立意虛和,與隱顯在畫中幅右側(cè)的遠岫遙相呼應(yīng)。散落在山間嶺上的樹木渲染出了一派渾茫的氣氛,與嚴整的峰岡相映成趣。
趙幹 《江行初雪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五代南唐畫院人才輩出,但流傳有序的作品并不多見,其中趙幹的《江行初雪圖》算是一件。長卷,絹本設(shè)色,25.9×376.5cm。此圖屬于風(fēng)俗畫,卷首有南唐后主李煜以「金錯刀」書:「江行初雪畫院學(xué)生趙干狀」,說明此畫的主題和作者。本幅描繪初冬江南水景,旅人策蹇,漁夫打漁謀生的生活細節(jié),具有鮮明的江南區(qū)域畫風(fēng)。是一件重要的南唐遺珍。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絹本,淺設(shè)色畫,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
范寬(活動于十世紀),舉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長山水畫,初學(xué)五代山東畫家李成,后來覺悟說:“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于是隱居華山,留心觀察山林間,煙云變滅,風(fēng)雨晴晦,各種變化難狀之景,當時人盛贊他:“善與山傳神”。此圖是傳世唯一的名跡。
惠崇《沙汀煙樹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
惠崇是北宋畫家、僧人。擅畫江南春色、煙雨水禽,以小景名世,有“惠崇小景”之稱。沙汀煙樹圖頁,絹本設(shè)色 24×25cm。近景沙灘上柳蔭成林;水中浮萍點點,水草叢生,水面上飛鳥成行;遠景煙靄茫茫。畫心無作者款印,畫前裱工有清梁清標題簽“釋惠崇沙汀煙樹”。此圖有乾隆對題,曾經(jīng)《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原為《唐宋元集繪冊》第十二幅。
郭熙 《早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早春圖軸》是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的代表作,作品作于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幅畫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jié)合之構(gòu)圖,表現(xiàn)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
王詵《煙江疊嶂圖》
上海博物館藏
▼
王詵曾用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種方法創(chuàng)作了兩幅同一個主題的作品——《煙江疊嶂圖》,如今這兩幅作品都藏于上海博物館。此幅是水墨的一本,以水墨勾皴渲染,皴筆粗壯虛和,間皴間染;樹木用筆尖細爽利,有明顯的李成遺法。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長卷,絹本設(shè)色,51.5×1191.5cm
畫中描寫崗巒起伏的群山和煙波浩淼的江湖。整個畫面雄渾壯闊,氣勢磅礴,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將自然山水,描繪得如錦似繡,分外秀麗壯美,是一幅既寫實又富理想的重彩青綠山水畫作品。
【南宋】
李唐 《萬壑松風(fēng)圖》
上海博物館藏
▼
絹本,設(shè)色,縱188.7厘米,橫139.8厘米
《萬壑松風(fēng)圖》是宋代著名畫家李唐的繪畫作品,是宋高宗南渡前較晚的李氏山水的代表作,與郭熙《早春圖》、范寬《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作宋畫之三大精品。
《萬壑松風(fēng)圖》款識題于遠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笨芍饔谝灰欢哪?,這時候李唐約七十歲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畫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巖,峭壁懸崖間有飛瀑鳴泉,山腰間白云繚繞清嵐浮動。從山麓至山巔,松林高密,郁郁蔥蔥。山腳下亂石珠連,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
米友仁《瀟湘奇觀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卷,繭紙本,墨筆,19.8×289.5cm。 此圖卷作于乙卯為紹興五年(1135)
《瀟湘奇觀圖》是宋代米友仁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用淋漓水墨畫江上云山、云霧變幻的奇境,山峰、江水、樹木并未作具體細致的描寫,追求的是蒼茫雨霧中自然界的特殊韻致。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
局部
《江山秋色圖》是一幅長卷山水,絹本,青綠設(shè)色,明人題為趙伯駒畫。這一畫卷趙伯駒(1120-1182),南宋著名畫家,字千里,為宋朝宗室。宋太祖七世孫,趙令穰之子。官至浙東兵馬鈐轄。工畫山水、花果、翎毛,筆致秀麗,尤長金碧山水。以極為豐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遼闊的山川郊野的壯麗景色。
此卷鈐有清內(nèi)府“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印,以及梁清標鑒藏印。尾紙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標題跋。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此圖分四幅繪春、夏、秋、冬四景,描繪了幽居于山湖樓閣中的大夫閑逸的生活。全卷書風(fēng)精巧,彩繪清潤,季節(jié)渲染十分得體,筆墨蒼逸勁健。其中界畫屋宇絲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可以看出與李唐的淵源關(guān)系,而秀潤過之。
馬遠《踏歌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此幅是一幅山水人物畫。畫家表現(xiàn)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nóng)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所謂“踏歌”就是一邊歌唱,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馬遠此畫營造了既普通而又實在的生活場景。
馬遠《寒江獨釣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絹本設(shè)色,1195年
畫作用筆流暢勁美,構(gòu)圖極其精煉,漁舟和水面線條的虛實處理,產(chǎn)生強烈的動態(tài)視感,幾道簡單的水紋將大片的留白瞬間轉(zhuǎn)化為浩瀚無垠的江面,營造出清幽閑適的意境,富有詩意地反映了當時文人階層追求和向往的生活情趣。
【元】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紙本設(shè)色,縱28.4橫93.2厘米
趙孟頫在山水領(lǐng)域不失為開一代先河的重要人物,他以師古風(fēng)抵制南宋纖弱之氣,積極反對當時“人人馬遠、個個夏圭”的相互抄襲之風(fēng)。此圖畫濟南郊外鵲、華不注兩山的秋天景色,初看甚是平淡,實為追求一種樸拙、淡泊的意趣,極富筆墨趣味。
明董其昌評此畫說:“兼右丞、北苑二家畫法”。元人贊譽此畫是“一洗工氣”, “風(fēng)尚古俊, 脫去凡近”。這都表現(xiàn)了作者師古而能自成體系的膽識和精湛技藝。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立軸,紙本設(shè)色,橫43.8厘米 縱101.3厘米
層巖疊翠,高松小舍。山上云霧迷朦縹緲,殿閣半露。山下小橋橫臥,林木蔥蘢,一人策杖尋幽。用筆剛勁洗煉,筆法蒼秀,設(shè)色淡雅。構(gòu)圖上較繁密,山頭多置磯石,敷以淺絳色彩,正如清吳修所說:“赭色微黃畫里春,墨青墨綠染精神?!?/p>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合卷》
《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
▼
黃公望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較長的后段稱《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xiàn)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吳鎮(zhèn) 《漁父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絹本水墨,縱84.7X橫29.7厘米
吳鎮(zhèn)喜作《漁父圖》以抒其懷,平生所作甚多,今存世四幅,其中景物基本相似。此幅作遠山叢樹,流泉曲水,平坡老樹。坡旁水澤,小舟閑泊,一漁夫坐船垂釣。筆法圓潤,境界迷濛幽深。
倪瓚 《容膝齋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此畫分近、中、遠三景,近處作平坡,上植數(shù)枝樹木,間或綴以茅舍亭閣;遠處作巒頭或低矮的土坡,作為近景與遠景之間的過渡部分則多為大片空白,不著一墨,是為湖水。
王蒙 《青卞隱居圖》
上海博物館藏
▼
紙本水墨,縱140X橫42.2厘米
王蒙(1289~1385),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的外孫。詩文書畫全面精深,以其蒼莽過人的獨特畫風(fēng),成為“元四家”之一。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王蒙隱居于黃鶴山下,寄情山水,作品內(nèi)容多反映文人的山林隱居生活。此圖描繪了作者家鄉(xiāng)吳興卞山的景色。深邃幽雅,縱逸多姿,圖中景物繁密充盈,氣勢雄偉,表現(xiàn)了江南山嶺渾厚蒼潤的特點。這是作者成熟期的精心之作。被董其昌稱之為“天下第一”。
【明】
沈周 《廬山高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立軸,紙本,淡設(shè)色,縱193.8厘米 橫98.1厘米
圖中山巒層疊,草木 豐茂,飛瀑高懸,云霧浮動。此圖構(gòu)圖布局頗具匠心,墨色濃淡層次逐漸變化。作者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組合稠密高疊的石巖,進而形成轉(zhuǎn)折交搭的層巒,再位置大小林木,復(fù)合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緊,有條不紊。
仇英 《赤壁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
卷,絹本設(shè)色,25.1×90.8cm
傳世仇英所作《赤壁圖》,目前所見有三幅,皆是絹本短卷,畫白露橫江,斷岸千尺,東坡與客泛舟中流這一情境。本幅以石青、石綠為主色調(diào),用細膩的筆觸將一個秋高氣爽、月光如銀的寧靜夜晚極富詩情地融入于令人陶醉的畫意之中。
仇英 《桃花源圖》
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藏
▼
長卷,紙本重彩,33×472cm
此畫通幅青綠著色,遠處峰巒起伏,幽深高遠,山間云蒸霧漫,遠山深處廟臺亭閣在云霧中時隱時現(xiàn),若仙若幻,流水木橋,奇松虬曲,景致幽雅。畫中草木、人物描繪的細致入微,嚴謹工細。
【清】
朱耷《彩筆山水畫》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
▼
朱耷,別號八大山人,明寧王朱權(quán)后裔,為南昌寧獻王朱權(quán)九世孫。
此圖丘壑布置,遠宗董源、倪瓚,近效董其昌,別開蹊徑,在畫面景物繁密的近中景留出一片空白,其上繪一孤亭,令人產(chǎn)生空靈通透的感覺。山石樹木皴筆、勒筆全出中鋒,隨后禿筆擦染,濃墨橫皴,筆墨老辣縱橫,為其70歲后所作。
【近現(xiàn)代】
溥儒《野水泛舟》
▼
溥心畬在山水一項的成就非同一般,青綠、淺絳、水墨皆信手拈來,臨古山水、臺閣界畫、沒骨山水亦不在話下,每作畫必題詩作文于其上,無不令人嘆為觀止。他早年習(xí)畫以北派山水入手,后及之文人山水,受馬遠、夏圭影響較多,復(fù)靈活變通。
黃賓虹《黃山圖》
▼
1934年春,黃賓虹又去黃山游覽,秋季作此幅。黃賓虹擅畫山水,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山水畫一代宗師”。80歲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fēng)。此山水作品為黃賓虹71歲時所作。點、線、墨皆古樸厚重,老辣縱橫。從中可窺見先生在筆墨上的探索與變化。
5. 宋畫精品
嚴格來說應(yīng)該稱為北宋真珠舍利寶幢復(fù)制品!
真珠舍利寶幢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制作的一件珍貴的佛教藝術(shù)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用珍珠等七寶連綴起來的一個存放舍利的容器。
真珠舍利寶幢出土?xí)r安放在銀杏木彩繪四大天王像內(nèi)函之中,內(nèi)木函用銀杏木制成,為五節(jié)正方形套疊式。
在它內(nèi)壁書有“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四月十八日記”字樣,外壁畫有彩繪四天王像,為罕見的宋畫精品。四天王像比例均勻,面部表情夸張,形象生動,氣勢雄壯。
6. 宋畫畫家
據(jù)說日本人只跟中國學(xué)三樣?xùn)|西,那就是:“漢朝的武功,唐朝的經(jīng)濟,宋朝的藝術(shù)”,那么宋朝為什么能在藝術(shù)上達到如此高的地步,從10幅畫中,來詳細的了解宋朝的畫作為何無法超越,每一幅都是經(jīng)典之作。
春郊牧羊圖 李迪
《春郊牧羊圖》中,大小羊散漫地分布于初春的郊外,羊兒之間有各種情態(tài),有母子舐犢情深的,有撒歡游戲的,有悠閑吃草的。草地上充滿了生機。牧羊人則站在柳樹上,從高處照看小羊。柳樹刻畫細膩,富有動感。
古木寒禽圖 李迪
李迪,南宋畫家。北宋宣和時為畫院成忠郎,南宋紹興時復(fù)職為畫院副使。工花鳥竹石、鷹鶻犬貓、耕牛山雞,擅長寫生。
《古木寒禽圖》中,寒鴉棲于枯枝上,風(fēng)吹木葉,天水迷茫,一片蕭瑟之象。老樹嶙峋,枝干槎椏,使這冬日尤顯得肅殺寒冷。
蘇武牧羊圖 李迪
《蘇武牧羊圖》中,主要繪制了蘇武和兩只羊兒。蘇武手持節(jié)杖,回頭看著小羊,若有所思,而一只羊兒也仰面對著蘇武咩咩叫。畫面左上方伸出嫩綠的枝條表明,又一個春天來到了,而蘇武依舊在北海牧羊,思鄉(xiāng)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整幅畫面十分簡潔,設(shè)色簡樸雅致。
無花果圖 李迪
《無花果圖》中的無花果,撐開綠萼,露出果實,粉白石綠,淡雅清麗。畫家用筆線條流暢,枝葉姿態(tài)鮮活,敷色濃淡有致,筆筆用心。
雪江賣魚圖 李東
李東,南宋人,經(jīng)常在京師御街賣畫,工民間風(fēng)俗畫,是一位民間畫家,《雪江賣魚圖》是其僅存作品。
《雪江賣魚圖》中,江天一色白茫茫,群山如練,暮色蒼茫。漁人打魚回來,挨著臨水的草亭售賣新得的魚,買魚者的情態(tài)也表現(xiàn)得十分生動。畫家筆墨極有韻味,用筆簡潔,富有生活氣息。
蘭亭修契圖 李公麟
李公麟,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以畫著名,工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當時被推為宋畫第一人。
《蘭亭修契圖》再現(xiàn)了當年王羲之等人在蘭亭集聚之雅狀。畫中人物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或吟詩,或舉杯痛飲,或醉態(tài)畢露,恣意放浪,十分精妙。畫中景物描摹細致,深見功力。
貨郎圖 李嵩
李嵩,宋錢塘人。出身貧寒,好繪畫,被宮廷畫家李從訓(xùn)收為養(yǎng)子,從其學(xué)畫,工人物、花鳥、山水,最出名的是風(fēng)俗畫。
《貨郎圖》是一幅風(fēng)俗畫,畫面生動再現(xiàn)了貨郎周圍兒童婦女們興奮、開心的情態(tài)。貨郎的貨擔上,物品琳瑯滿目,從生活用品到兒童玩具,應(yīng)有盡有,貨郎的表情,喜悅中透著憨厚。畫面大小細節(jié),刻畫細致,市民生活氣息濃郁,呼之欲出。
骷髏幻戲圖 李嵩
《骷髏幻戲圖》中,一個大骷髏席地而坐,用懸絲在操縱著一個小骷髏,右邊一婦人帶著幼子在觀看,小孩顯然是沉浸在骷髏的表演中。以骷髏為主角的寓意,反映了人生命運的虛幻、無常,有倏忽幻滅之意。
明皇斗雞圖 李嵩
《明皇斗雞圖》描繪了唐明皇觀看斗雞的奢華生活,畫中宮娥如云,簇擁而來,明皇則騎在馬上,入神地觀看兩只公雞相斗。兩只公雞尾羽翹起,呈劍拔弩張之勢;觀看斗雞的人,或注目張望,或議論紛紛,氣氛熱鬧異常。
水末孤亭圖 李嵩
《水末孤亭圖》中,遠水潺潺而來,水邊高高的巖石之上,有小亭一座,孤高望遠,極目之處,視野開闊。山巖下一老一小兩人正準備拾級而上,去往小亭子。整個畫面畫風(fēng)細膩,意境淡遠。
7. 宋畫著名作品欣賞
1、《富春山居圖》元代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chuàng)作的紙本水墨畫,被譽為“畫中之蘭亭”、“中國山水畫第一神品”,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屬于國寶級文物。這卷名畫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shù)成就,可謂空前絕后,歷代莫及。該畫在歷史上,幾經(jīng)易手,并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xiàn)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半卷: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2、《千里江山圖》北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宋徽宗時期天才少年王希孟創(chuàng)作的繪畫畫卷作品,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屬于一級文物,現(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tǒng),畫面細致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gòu)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千里江山圖》畫卷是王希孟18歲時作品,也是唯一傳世的作品。作為著名國畫山水代表作之一,該畫卷是自唐代中期“大小李將軍”之后沉寂的青綠山水畫壇上的一幅扛鼎力作,對后世影響很大。
3、《游春圖》隋代展子虔
展子虔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山水畫史中承前啟后的杰出大家,現(xiàn)存于故宮博物院的《游春圖》就是“唐畫之祖”展子虔唯一傳世的代表作。該畫不僅是中國山水畫的里程碑,也是我國史上最古老的一幅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在歷代名家山水畫作品中,《游春圖》是開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且脫離了山水作為人物背景的傳統(tǒng),獨立成篇,所反映的是我國早期山水畫的面貌,可以說是“國寶中的國寶”了。
4、《溪山行旅圖》北宋范寬
《溪山行旅圖》是中國北宋畫家范寬的繪畫代表作品,也是經(jīng)典大寫意水墨山水畫代表作之一,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該畫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大山大水的全景構(gòu)圖,給人一種氣勢十足的感覺,是這幅圖較突出的特色。在該畫上還有很多收藏者的題款,包括具有明顯宋代特點的“御書之寶”方的印文、印色,畫卷上還有乾隆皇帝專門用于收藏的“御書之寶”的印鑒。作為中國繪畫史中的杰作,《溪山行旅圖》被喻為宋代繪畫“神品”,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評價其為“宋畫第一”。
5、《瀟湘圖》五代南唐董源
《瀟湘圖》是五代南唐董源的國畫山水畫代表作,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也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代表性作品之一,現(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經(jīng)典國畫山水畫,表現(xiàn)的是南方山水,圖繪一片湖光山色,山勢平緩連綿,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葦渚映帶無盡,山巒多用披麻皴,并以墨點渲染山巒之上的植被,平遠的構(gòu)圖方式和近景中大片水域的結(jié)合,讓畫面有很強的空間感,更呈現(xiàn)出江南山水的迷蒙。
6、《茂林遠岫圖》五代宋初李成
中國山水畫歷經(jīng)隋唐五代的發(fā)展,在北宋時期進入鼎盛。此時山水名家輩出,其中以李成的聲名為最,甚至被推為古今第一。李成擅于山水畫,且對于山水畫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可惜其可靠的傳世作品不多,《茂林遠岫圖》傳為李成創(chuàng)作,現(xiàn)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該畫描繪的是夏日山水景色,就繪畫技法而論,刻畫細膩,神形有致;畫面構(gòu)圖“三遠”法的并用,構(gòu)景主次疏密的安排等,無不透露出北宋山水畫風(fēng)貌的典型氣息。
7、《江帆樓閣圖》唐代李思訓(xùn)
《江帆樓閣圖》是唐代畫家李思訓(xùn)所創(chuàng)作的一幅山水畫,現(xiàn)收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幅畫描繪的是游春情景,以“青綠山水”與“金碧山水”創(chuàng)作的國畫山水作品,是中國早期青綠山水畫的風(fēng)格特色的代表作品。與《游春圖》相比較,在繪畫技巧上,有繼承和發(fā)揚的脈絡(luò)。而且《江帆樓閣圖》無論從題材內(nèi)容到技法的呈現(xiàn)方式,都是屬于李思訓(xùn)流派,是一幅研究李派山水重要的作品,也是歷代名家山水畫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畫之一。
8、《明皇幸蜀圖》唐代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是唐代山水畫家李昭道創(chuàng)作的一幅作品,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幅青山綠水的絢麗畫卷,雖然名曰“幸蜀”,描繪的卻是安史之亂的不幸,畫家在表現(xiàn)這一主題時回避了唐玄宗逃難時的狼狽一面而將其粉飾為一派帝王游春行樂景象,所以此圖又名《春山行旅圖》。該畫體現(xiàn)了二李畫派的典型風(fēng)格,時代特征明顯,是反映唐代山水畫面貌的重要傳世作品,也是我國經(jīng)典國畫山水畫之一。
9、《匡廬圖》五代后梁荊浩
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到晚唐、五代時,具備了更加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其中的水墨山水更是逐漸走向了成熟?!犊飶]圖》便是五代后梁畫家、“北方山水畫派之祖”荊浩的代表作,現(xiàn)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全幅用水墨畫出,畫法皴染兼?zhèn)洌浞职l(fā)揮了水墨畫的長處,體現(xiàn)的是大山大水,開圖千里的局面,比唐代山水大大前進了一步,是經(jīng)典大寫意水墨山水畫代表作品。該畫不僅使用的是“荊氏筆法”,還是體現(xiàn)他繪畫理論的代表作,對后期山水畫家影響頗大。
10、《早春圖》北宋郭熙
郭熙是北宋時期水墨山水畫的一代宗師,其山水畫技法對后世影響很大,《早春圖》便是郭熙晚年之作,也是他的山水畫代表作之一,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对绱簣D》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表現(xiàn)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渲染出畫面寧謐而生機勃勃的氛圍。這幅畫中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且其與李唐《萬壑松風(fēng)圖》、范寬《溪山行旅圖》,合稱為“宋畫之三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