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攝影審美知識
攝影大師們通過鏡頭來傳達自己的理念和情感。一般來說,他們的攝影理念都比較獨特,可以分成一般的和個人的兩種。一般的攝影理念更注重審美和技術,而個人的攝影理念更關注對事物的含義和深刻理解。
2. 攝影 審美
因為每個人對美的理解不同,因此審美觀也會不同。審美觀是指審美觀是對美的理解和評價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類積極生活的顯現(xiàn),是客觀事物在人們心目中引起的愉悅的情感。
審美觀是人類社會的獨有現(xiàn)象,只有人類才有審美觀,動物之間是不存在審美觀的。
審美觀在每一個時代會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人們對女性美麗的理解。
在唐朝時期,人們對美麗的理解是豐滿以及珠圓玉潤,當時的人們以胖為美。
像楊貴妃這種女性,以現(xiàn)代人的觀點來看,楊貴妃是一個肥胖的女性,但是當時的社會認為楊貴妃就是美麗的象征。
在清朝時期,人們對美麗的理解是纏足,認為“三寸金蓮”就是美,因此清朝女性都會纏足。
雖然這是一種不良的習慣,但是受到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如果女性不纏足,甚至會嫁不出去。因此這是一種當時流行的審美觀。
在民國時期,人們認為穿旗袍能體現(xiàn)女性身體的曲線美,因此民國時期上海,廣州西關等地的富裕女性都會穿旗袍來顯示自己的美麗。
在上世紀70——80年代,人們認為外貌清純的女生是最受歡迎的,尤其是學生,因此這又是一種全新的對美麗的理解。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認為女性皮膚白,臉蛋小,下巴尖,以及大長腿等是美麗女性的代表。
因此非常多的女性選擇穿超短裙來顯示自己的大長腿,在拍照時選擇45度角來讓自己的臉蛋變小變尖,這就是現(xiàn)如今的流行審美觀。
3. 攝影審美的重要性
1。美學屬于哲學范疇,在中國高校,美學屬于哲學下面的二級學科,美學把英文翻譯過來相當于“感覺學”,因為美很大程度上是主觀體驗,這個學科是比較復雜深邃的,涉及的交叉學科也極多。
2,攝影美學這個詞沒有明確定義,屬于流行詞語,可以解釋為對攝影作品的一種美學體驗的形容,或者描述。攝影美學也可以通過實際的攝影作品,在形式上,內容上,歷史上,社會上等角度實際分析與研究。
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等都是美學研究范圍,有相關解釋,《美學原理》書籍中有相關解釋
4. 攝影審美積累
當然是從小開始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如果錯過也還是有辦法的。
大家普遍認可,人的正確三觀的樹立,應該是從小就開始的,同樣能夠確立正確審美觀和較高的審美能力,自然從小開始效果也是最佳的,所以現(xiàn)在從國家教育上也有體現(xiàn),以前主要提倡德智體,而現(xiàn)在是德智體美勞了。家長們也開始重視,不是一味的讓孩子只進行文化課的培訓,對于藝術類的學習更占了更大的比例,這無疑對審美的提高幫助很大。
如果小的時候遺憾的錯過這樣的藝術熏陶,也沒有關系,因為不像人的藝術天賦是天生,幸好審美能力也稱藝術鑒賞力是后天可以培養(yǎng)的。所以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審美觀,審美的能力。
如果要找到好的辦法,就要先了解清楚審美所包含的內容,才好對癥下藥事半功倍。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審美是事物對立與統(tǒng)一的極好證明。審美的對立顯而易見,體現(xiàn)為個體性,審美的統(tǒng)一則通過客觀因素對人們心理的作用表現(xiàn),即在每個時代或階段,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或多或少會對人們的審美觀造成影響。
如果從這方面來看,審美觀的提高,首先就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跟上現(xiàn)在的潮流,這馬上想到可能就是著裝打扮。走在街上,那些吸引你眼球的帥哥美女們,一定是審美能力較強的,除了漂亮的臉蛋,而往往精致的裝扮更能快速抓住行人的視線。所謂時尚流行時髦等等,正是一種較高審美觀審美能力的體現(xiàn),這尤其對于年輕人,應該不是難事,或是說是更樂此不疲的美事。
當然審美的范圍極其廣泛,包括建筑、音樂、舞蹈、服飾、陶藝、飲食、裝飾、繪畫等等。審美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走在路上,街邊的風景需要我們去審美;坐在餐館,各式菜肴需要我們去審美……當然這些都是淺層次上的審美現(xiàn)象,我們需要審美,研究審美,更應從高層次上進行探討。
審美是指人感受、鑒賞、評價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審美感受能力指審美主體憑自己的生活體驗、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趣味有意識地對審美對象進行鑒賞,從中獲得美感的能力。審美還有三個特性:直覺性,情感性和愉悅性。
所謂審美直覺就是對美的形態(tài)的直接感知,是對審美對象的整體把握。這個可以說是每個人審美觀最大的區(qū)別,這應該更著重審人性之美,不斷追問自己的心靈,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所謂審美情感是指人對客觀存在的美的體驗和態(tài)度,包括人的生理、理性因素與人類發(fā)展所積淀的普遍因素。這個應該容易理解,就是能夠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欣賞的藝術,自然審美的能力也會提高。
比如我們欣賞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一拉出那緩慢、低沉而悠揚的旋律,我們如果能融入其中,立刻被激發(fā)一種凄婉哀怨的情緒,仿佛一人孤身坐于夜闌人流、月冷泉清之地。隨著主題的展開,旋律慷慨激昂起來,那悲憤的控訴,不屈的抗爭和孤傲的人格立刻在我們心里激起共鳴,憤怒、同情、欽佩、昂奮等諸種情感在我們胸中交織著、漾溢著、沸騰著,這就是一種審美情感的體驗和態(tài)度。
所謂審美愉悅,是指來源于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表現(xiàn)于對狹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對于生命力的追求。我們面對審美的對象,更應該放開心胸,打開心靈,盡量不要片面的先入為主,或是帶著偏見,無論什么樣的審美對象,它總是能給人們帶來審美的喜悅,只是可能是不同而已,這也是審美觀的提高。
當然,這些比較抽象,其實每一種觀念,都不是可以太具象表明的,如果說更實際一些的辦法,自己學習一種藝術是比較好的,可以只是愛好的學,也可以比較專業(yè)的學,因為每一種藝術即包含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也有表現(xiàn)美的形式,還有闡述美的理論,更有追求美的意境,這對于審美的提高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5. 攝影的審美是什么
欲知攝影作品的美學價值!首先攝影者本身得要擁有較強美學知識的基礎!如此才能較為客觀而真實的評判出一幅拍攝作品的吸引大眾眼球美感和欣賞價值所在!其次便是攝影者的構圖思路和拍攝技巧是否具有獨特性和創(chuàng)新性!要知道傳統(tǒng)的拍攝思路已造成人們審美的疲勞!唯有推陳出新才更能在攝影作品中體現(xiàn)出自己的作品價值和豐富情感的多元化!
6. 攝影審美知識點總結
一是扎實的攝影理論知識。學攝影、會拍照雖然看似簡單、難度不大,但真正能夠熟練掌握攝影的技能內涵并拍攝出有較高水準的人并不多。做一名合格的攝影師,必須全面學習攝影理論基本知識,真正理解掌握攝影的要義和精髓,才初步具備攝影的知識能力。
二是有較強的審美能力。攝影是一門視角藝術,對于同一個拍攝主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審美興趣。要拍攝出較高質量的作品,必須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練習,持之以恒,才能培養(yǎng)出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眼光和能力。
三是要有善于學習的能力。雖然智能手機廣泛普及,絕大多數(shù)人會拍照、愛攝影,但要成為攝影師卻是一個艱辛慢長的積累過程。攝影師要全面學習了解掌握文化、自然、地理、建筑、美學、藝術、心理、光學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同時要謙虛學習前輩、專家學者的攝影經驗。因為攝影決不單單是用手中的攝影器材和拍攝主體之間的死板簡單的快門光圈操作,而是運用攝影人的全面審美思維能力進行感覺、知覺、視角的全程對話。因為攝影人所拍攝的每一個主體都會有感應和知覺反應的。
四是要有勤奮的能力。從事攝影事業(yè)是很艱辛的。美的拍攝主體不是等來的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多拍、多練、多出去用心、用腦、用眼晴去發(fā)現(xiàn)去尋找的。懶惰永遠成不了攝影師。攝影師要能吃苦、受累、要有恒心和毅力的磨練。
五是要有遵紀守法的能力。對于一些從事特珠行業(yè)的攝影師,可能接觸并了解一定的秘密,就要求相關攝影人員要守口如瓶、從嚴要求自己,堅決做到不亂發(fā)涉及領導人活動安排、軍事及商業(yè)機密的照片。
六是攝影師要有探險、獵奇的能力。攝影就是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行為和過程。從事攝影職業(yè)者要具備獵奇探險能力十分重要。因為對于一件普通的物品或景觀,普通人可能并不能發(fā)現(xiàn)其美好的一面,而優(yōu)秀的攝影師就會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并拍攝出美好的作品供人們去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