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單人肖像畫構圖規(guī)律初探
■文浩人
歐洲自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初,數十位繪畫藝術大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杰出的人物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在許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通過人物動勢、表現角度、視平線的選擇、光源這幾個方面去分析,能發(fā)現大師們在人物肖像畫創(chuàng)作中的獨具匠心。
中西繪畫沒有不重視構圖的,動勢的安排是每位畫家在表現人物題材作品時首先面臨的問題。這著重體現了人物某個方面的精神氣質,反映了畫家的審美追求。當我們欣賞提香、達·芬奇、魯本斯、倫勃朗、安格爾、門采爾、列賓、謝洛夫等大師的作品后,也許會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畫家們在人物動勢上往往回避同時表現正面的頭,正面的胸部,而是偏愛選擇頭、頸、胸這三個身體部位在方向上有微小的不同。
我們以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為例,頭部和胸部的朝向有一個微小的角度。這樣處理克服了坐姿的僵硬感,增加了視覺上的豐富性。在達·芬奇創(chuàng)作的不少圣母頭像中,這些女性或低頭沉思或回頭顧盼,在頭的不同朝向中捕捉到了圣母當時獨特的心境和精神狀態(tài)。倫勃朗的那幅《坐圈椅的老人》為了表現老人衰老和沉思的狀態(tài),選擇略微俯視,頭轉向一側的動勢,試想如果選擇正襟危坐的動勢,可能不會很好地將老人沉思的狀態(tài)體現出來。
那么畫家們在選擇表現角度上又是如何做的呢?細心的讀者也許發(fā)現,1∕4或3∕4側面的平視或仰視角度較正面的角度多。我的體會是,這樣的觀察角度面部五官產生了透視變形,增加了活潑的因素。以謝洛夫的《自畫像》為例,當我們欣賞《自畫像》時,人物本身有種內在的張力,如果是正面的角度來表現會給人平和、靜穆的感受。那樣也許不符合畫家表現自己高傲、自信的心理。列賓的一幅素描《米露莎》,人物選擇接近正面的角度,頭部微向左轉、目光投向觀者。這一表現手段的運用傳達了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和關注。再以倫勃朗的那幅《坐圈椅的老人》為例,如果從其他角度觀察表現,我們無法看到老人的面部表情和雙手,那樣的話或許不會給觀者強烈的心靈震撼。
在人物肖像畫創(chuàng)作中,我們也會遇到視平線的選擇問題,當我們仰視某個物像時內心會產生崇敬的心理,而俯視時會產生憐憫、優(yōu)越等心理感受。結合不同的身份、年齡、容貌的人物描繪會使人產生許多不同的微妙感受。達·芬奇畫的《圣母頭像》和其他習作,視角有的微微仰視,有的微微俯視,細心的讀者會對這些變化心領神會。我們再看列賓的素描作品《小姑娘阿達》,視平線位于小姑娘頭部上方,這樣人物的雙手、雙臂不會因為平視或仰視時而產生更大的透視變形,俯視又很好地體現了小姑娘在休息時的可愛形象,讓人心里油然升起憐愛之情。
從大師處理光源的角度看,大師們是在利用光,而不是被動地受光支配。倫勃朗的許多自畫像就是明證。他將光線作為強調人物表情的手段,有舞臺的燈光效果。謝洛夫創(chuàng)作的女性肖像中,光線不但沒有妨礙人物的表現,反而將人物的體量感、性格更加彰顯。光線起到了調節(jié)畫面主次,引導觀者的目光欣賞重要形象的作用。
有必要強調的是,在一幅畫中,人物動勢、表現角度、視平線、光線這幾個方面共同在一幅作品中起作用,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會成就一幅佳作。在我們體會某一個方面時,如果將這個方面放在整體的構思、構圖中去體會理解,相信大家會有更多的收獲。
構圖從本質上看,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一種傳達人物身份、性格內涵的形式,一種反映畫家審美追求的形式。構圖是具體的,更多的時候難以用文字傳達,它是通過繪畫本身的形式語言揭示出作者的意圖。
如果我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大師,仔細地觀察他們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在動勢、角度、視平線、光線方面的妙處, 會有不小的發(fā)現和收獲。
參考作品: